高考的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只是换汤不换药?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凡尔赛百态 2025-02-27 04:01:55

从分文理,到有地方有时间段考9科,到江苏模式,海南考法计分法,高考改革摸的石头不少。

那么,已改成的高考模式,是利还是弊,又或者是换汤不换药。

这么多高考改革并没有改变应试教育的本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的结果评估是什么?

眼花缭乱的高考改革,高考模式。

这是在做啥呢?

你或许会好奇,为何当下会出现所谓物化捆绑、3+1+2组合的模式,可终究它还得与大文大理靠拢。

其实曾经存在过堪称最佳的高考模式,即语数英各科满分皆为150分。

选理科的学生,物理、化学各150分;选文科的学生,政治、历史各150分,而生物和地理不纳入高考范畴。

这样,各科都是150分,学生凭借自身能力在各科展现水平。

生物与地理本就无纳入高考的必要。

先说生物,进入大学后便知,所谓的生物知识几乎等同于化学内容,与高中生物毫无关联。

地理更是如此,高中将其归为文科,可在大学只有理科专业能选择地理相关课程,这样的学科设置,还有必要在高考中保留吗?这不是胡闹吗?

况且社会上一直存在“文科生无用”的说法,难道不是因为文科脱离实际生产导致的吗?

在2024年以前,“3+3”模式虽然有所调整,但实际上只在6个省市的部分高中得以实施,且这些高中中只有一部分采用走班制,而多数仍坚持分班或“定二走一”的模式。

这种模式下,学生享有更大的选择自由,却也面临着学科间紧密联系的难题。

生物学科中的生化部分需要化学知识作为基础,化学学习则离不开物理知识的支持。

从高中角度出发,选择生物往往意味着必须同时选择化学和物理。

由于物理学科的难度较高,导致许多学生望而却步。

随后推出的“3+1+2”模式虽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又引发了新的困扰,如化学成为某些专业的必修障碍。

直至2021年教育部发布指导意见,决定自2024年起实行“物化捆绑”,这一举措虽然解决了部分问题,但也引入了新的矛盾。

将一些对物理要求不高的专业与物理强行绑定在一起。

政治学科的学习同样依赖于历史知识,并且至少要求对地理有所了解,尤其是行政区划方面不能模糊处理。

尽管政治与地理之间的关联并不十分紧密,环境保护等内容也仅是简略提及,但在缺乏历史背景的情况下学习政治,很容易陷入单纯的记忆背诵之中。

高考改革的初衷是彻底消除选科的界限,全面推行3+3模式,早期的试点省份也确实实施了这一方案。

短短一两年内就怨声四起,其余省份更是犹豫不决,不敢轻易跟进。

一些明智的省份推出了3+1+2的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向传统高考回归的重大举措。

随后一两年,各高校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开始对高考志愿科目设置更加严格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专业要求考生必须选择物理和化学,而纯文科专业则限制必须选历史。

这实际上是在迫使高中选科重新回到文理分科的老路上,只是理科得到了加强,而文科则被进一步削弱。

这种做法仍然存在一个大问题:选修科目的赋分制。

这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使分数段更加集中,严重影响了高考的选拔效果。

最终导致优秀学生不得不更加努力竞争,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放任自流。

从当前的角度来看,过去的3+2各150分方案显然是最优的选择,而后续的调整则显得有些盲目。

新方案的问题不仅在于物理和化学的捆绑设置,更关键的是选科制度带来的赋分机制。

对于某一科目而言,大众化选科的赋分区间97-100分,其前3%的区分度几乎为零,这与没有赋分机制几乎没有区别。

在网上很难找到详细的单科分数段分布表,以哈尔滨2024年数学考试为例,3%的排名对应的是116分。

按照实际选科情况70%的学生选择理化来计算,2.1%对应的分数为121分。

换算成百分制,这两个比例分别对应77分和81分。

这意味着,只要你在单科中取得81分,就能获得97分的赋分。

在这些选科方面,没有必要投入过多的精力。

以前要求每科都达到优秀水平,而现在只需选科良好即可,将时间更多地花在其他主要科目上。

这种赋分制度在北京卷等通过最后一题拉分的模式中尤为明显,最后一题甚至可以战略性放弃,因为最多只差2分。

在这种极端的赋分体系下,选考的优势科目在高考中无法发挥任何优势。

这还是比语数外三门主科加上另外一门副科要好一点,毕竟物理和历史还能占据一定的比重。

3+3方案的极端程度堪比08年的江苏模式,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江苏模式至少有一个固定的占比限制。

高考科目可以分为三类:主科(语数外)、小主科(物理和历史)以及副科(其他选考)。

试卷的区分度对赋分的区分度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0 阅读:146
评论列表
  • 2025-03-02 07:27

    瞎改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