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最后的猎人”:一匹猎马一杆枪,大森林中生活了50多年

夜色阑珊刺客舞 2024-12-17 17:44:00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前言·】——

几十年来,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时代的进程中,有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的少数民族也发生着改变。

鄂伦春族,在几百年前还是饲养驯鹿的游牧民族,后来响应国家的号召下山定居,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78岁的郭宝林,从小就在大森林里打猎,也是第一代下山定居的鄂伦春人。

他的前半生和后半生,体验到的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从打猎到安居,曾经的猎手被收缴猎枪后,却开始了另一种身份,他的人生并不普通。

——【·最后的猎人·】——

大兴安岭的密林深处,曾是郭宝林的猎场,也是他长期生活的地方。十几岁拿起猎枪,五十多年的狩猎生涯,都在这片土地上度过。

茂密的森林,不仅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猎物,也赋予了他坚毅的性格和丰富的生存技能。一匹烈马,一杆猎枪陪伴郭宝林度过很长一段狩猎时光。

他熟悉山林中溪流、树木,他能辨别动物的踪迹,预测天气的变化。他与自然和谐共生,却又时刻面临着来自自然的挑战。

一次与黑熊的惊险遭遇,至今仍让郭宝林记忆犹新。曾经,一头体型庞大的黑熊追着他来到屋子里,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危险,郭宝林迅速举起猎枪,对准黑熊连开三枪。枪里的3发子弹全用完了,黑熊并没倒下,反而被激怒,朝着郭宝林猛扑过来。

千钧一发之际,郭宝林以惊人的速度将最后一颗子弹上膛,几乎是贴着黑熊的皮毛扣动了扳机。一声枪响,黑熊应声倒地,鲜血染红了地面。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也让他至今回忆起来都很感慨。

“当时的情形真是太危险了!”戈晓华回忆起丈夫的这段经历,仍然心有余悸。“那只黑熊竟然追着他进了屋子,屋里空间狭小,几乎无处可躲。要不是宝林反应快,后果不堪设想。”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狩猎保障了鄂伦春人的基本生活,他们用猎物换取生活必需品,也用猎物的皮毛制作衣物和生活用品。狩猎,是他们与自然连接的纽带,也是他们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新身份·】——

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个年头,为了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条件,政府号召鄂伦春人下山定居。这对于世代生活在山林中的鄂伦春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他们需要告别熟悉的猎场,告别祖祖辈辈延续下来的生活方式,踏上新的生活道路。

对于郭宝林而言,下山定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熟悉的狩猎生活。2009年,他将猎枪上缴,告别了“一匹烈马一杆枪”的森林岁月。

全面禁猎政策的实施,彻底改变了鄂伦春人的生活方式,也让郭宝林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不再是山林中的猎手,而是成为了一名手工艺人,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鄂伦春族的文化传统。

2019年,郭宝林和戈晓华在家中成立了家庭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承载着他们对鄂伦春文化的热爱和守护。

郭宝林夫妇希望通过这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鄂伦春族,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希望,鄂伦春族的文化能够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鄂伦春族的传统生活中,桦树皮船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种轻巧便捷的交通工具,是鄂伦春人在山林河流中穿梭的利器。

它由松木搭建骨架,外层包裹桦树皮,接缝处用柳条缝合,再涂上松油,形如柳叶,轻便实用。

制作桦树皮船,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选材、加工、缝合、涂油,每一道工序都至关重要。

没有一根铁钉,全靠手工制作,这不仅体现了鄂伦春人的智慧,也蕴含着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夏天时,狩猎、打鱼就坐桦皮船,这船一个猎人可以毫不费力地扛着走,航行起来也没什么声响,很容易接近动物。”戈晓华这样介绍到。

郭宝林从小就跟随父辈学习桦树皮船的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他掌握了这门传统手艺的精髓。

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他开始收徒授艺,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的女儿郭红霞,以及其他20多名徒弟,都成为了他传承桦树皮船制作技艺的接班人。

2012年,郭宝林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桦树皮制作技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位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也为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开郭宝林家那扇略显斑驳的木门,就仿佛踏入了一个时光隧道,回到了鄂伦春族曾经的狩猎时代。房间并不宽敞,却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展品。

兽皮缝制的衣帽、精巧的狍皮帽、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物品跨越时间,从民族的日常用物变成展品。

墙上悬挂着的一张张照片,更是定格了鄂伦春族生活的变迁。年轻的郭宝林骑着骏马,驰骋在广袤的林海,眼神中充满了自信和豪迈。

戈晓华则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生活点滴,以及时代的变革。这位热爱摄影的鄂伦春族妇女,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民族的变迁,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郭宝林还会自豪地吹响吸引猎物用的“鹿哨”,那悠扬的哨声,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野性魅力的狩猎时代。

——【·结语·】——

“猎人”已经不再是现在的称呼,但是告别了猎人的身份,也离开了大山,郭宝林和戈晓华却依然能过得精彩有意义,最重要的是,他们忘不了森林里祖辈的生活,也对自己的民族充满热爱。

参考:

新华社:探访大兴安岭腹地鄂伦春族“最后的猎人” 2023-03-25

央广网:大兴安岭深处“最后的猎人” 2024-09-2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