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在智能浪潮中重构
创作于数字时代下拓新
算法与神经元共舞
我们正站在未来世界的临界点
在AI时代的浪潮中
我们该如何成为领航者?
在这个弥漫着书香的特别日子
红杉汇为你精心挑选了十本书籍
涵盖了AI的技术原理、社会影响、未来趋势等诸多方面
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破浪前行
一起来探索AI与人类的无限可能吧
*以下书籍按出版日期排序
01

《AI赋能》
作者:【美】里德·霍夫曼 / 格雷格·贝亚托
译者:陆坚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在技术革命浪潮中,人类总是对技术抱有复杂的情感,当生成式AI突破性地实现代码自主生成、艺术创作迭代与情感交互模拟时,有人担忧“算法将操控人类决策”,有人预言“超级智能将引发文明级危机”……但风险投资家、领英联合创始人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有他独到的见解。
2024年10月,在旧金山的TED AI会议上,霍夫曼首次提出了“超级代理”(Super Agency)的概念,他认为AI的本质并非取代人类,而是赋予我们前所未有的“超级自主性”。为进一步探讨这一理念,他撰写了《Superagency》一书——本书中文版《AI赋能》即将在4月底面世。
在书中,霍夫曼以汽车、GPS等技术演进为镜,映射出AI如何重构个体与社会的能力边界——它让我们突破生理与认知的局限,将决策、创造与协作的效率推向新高度。书中回溯了技术突破早期遭遇的质疑与风险(如自动驾驶的安全争议),并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恐惧未知,而在于如何在宽松的创新生态中驾驭技术,让AI成为每个人的“超级助手”。
正如霍夫曼在结语中所说:“技术不是命运的判决者,而是自由的量尺。”当技术赋予个体“超人化”的可能性时,真正决定未来的,是我们如何定义人机共生的边界与价值。
02

《关系5.0》
作者:【以】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译者:孙涵晓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出版时间:2025年4月
AI陪伴、AI算命、AI心理疏导……有的人总是会对AI“言无不尽”,倾诉自己的想法与心情,甚至因为AI的只言片语泪流满面。可以说,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成为我们新的生活伴侣,正在重塑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定义。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人类对机器产生过度依赖,势必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以及人的机器化和对人的物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等深层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怎样来与之进行良好的互动?
社会学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心理学,剖析其中缘由。他将人类的亲密关系划分为了5个阶段:从原始部落的协作求生,到农耕时代家族共生、工业社会核心家庭兴起,再到信息时代单身社会凸显,再到如今单身社会与人工智能碰撞,引领我们步入 “人机共生” 的关系5.0时代。在解析了当代人情感需求的复杂性的同时,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当虚拟陪伴能完美满足需求时,我们是否还愿承担真实关系的脆弱与复杂?
奇斯列夫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挑战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层面的——即将到来的革命将以不同的方式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而我们对待这些趋势的态度将决定其最终形态。我们应该害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我们真正该警惕的不是机器,而是人性在技术狂飙中的迷失。
关于更多AI与亲密关系的研究,欢迎阅读:
《AI大家说 | 每天与AI聊天:越上瘾,越孤独?》
《从像素到体温,电子宠物如何制造情感羁绊?》
03

《浪潮将至》
作者:【英】穆斯塔法·苏莱曼 / 迈克尔·巴斯卡尔
译者:贾海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多年来,人们一直将通用人工智能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要么已然实现,要么还未达到,仿佛存在一个明确的门槛,以某个特定的系统跨越它为标志。但现在,大家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已经在进行中的平稳演变,而不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飞跃。
因此,我们无须把自己卷入那些晦涩难懂的辩论中,关心意识是否源于某种机器永远无法触及的、神秘且难以定义的“火花”,去想它是否会从我们今天所知的神经网络中自然涌现出来。目前而言,重要的是系统能够做什么,而不是它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理解能力或类人智能。关注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每一天,系统的能力都在不断增强,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DeepMind的联合创始人、微软人工智能CEO穆斯塔法·苏莱曼在《浪潮将至》这本书中,便以通俗易懂、冷静犀利的笔触,深刻地与我们探讨了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学等快速发展的技术如何在未来十年内深刻影响全球社会。他提出,技术浪潮是一个双刃剑,既能带来无限可能,也能带来无尽威胁。既然技术浪潮的到来不可避免,我们到底要如何在享受浪潮的好处的同时,避免被其伤害所淹没?
作者在书中概述了需要关注的10个领域。他指出,这并不是一份详尽的指南,更非最终的答案,而是必要的基础:“我的目的是引发思考,希望朝着遏制技术浪潮的方向迈出关键的第一步。”
04

《智人之上》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林俊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尤瓦尔的“人类简史系列”自面世起便广受关注,《智人之上》作为四部曲的最新内容,作者透过大历史的长镜头,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讲述了信息网络如何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邀请我们思考信息与真相的复杂关系,探讨不同的社会结构在试图构建信息网络时面临的关键困境。
书中强调,信息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反映,更是连接不同事物、创造新现实的纽带。由此,作者呼吁人们警惕算法对生活的控制,强调理解和管理这些力量的重要性。如果你还在为人工智能、为未来的方向焦虑,不妨拓宽视野,看看人类的信息网络在过去几千年如何发展,也许可以更了解今日与未来发生的事情。
05

《奇点更近》
作者:【美】雷·库兹韦尔
译者:芦义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品方: 湛庐文化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2005年,库兹韦尔的一本《奇点临近》预测了未来信息技术将得到空前发展。其后,信息技术的发展果然就发生了。2024年出版的这本《奇点更近》,更是预测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勾勒出未来二十年的商业、健康、就业、创新、以及人类生活的蓝图。
在库兹韦尔的预测中,到2029年,人工智能将达到人类智能水平;到2045年,人类与人工智能将实现深度融合,即所谓的“奇点”时刻。书中既有对“数字永生”“认知革命”的科幻畅想,亦保持对技术伦理的清醒反思。
库兹韦尔强调:“奇点的终极意义不在于取代人类,而在于将智能与意识扩展至宇宙尺度。”这种“技术人文主义”视角,既为科技乐观主义者勾勒出激动人心的蓝图,也为悲观主义者敲响警钟——未来的钥匙始终掌握在人类对技术方向的抉择之中。
06

《Deep Utopia》
作者:【英】尼克·博斯特罗姆
出版社:Ideapress Publishing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这是一本令人坐立不安的思想实验手册。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人类成功开发出安全且道德的超级智能,并充分利用其带来的近乎魔法般的技术力量,我们将进入一个“后工具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劳动变得多余,人类的需求被完全满足,甚至人类的本性也变得完全可塑。
在这样一个“解决了所有问题的世界”中,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如何度过每一天?在永生与完美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拥抱脆弱与不确定性?
作者带领读者从哲学与精神层面来思考这个问题,他犀利指出,真正的危机或许不是技术失控,而是我们在丰饶中遗忘“为何而活”。
07

《Co-Intelligence》
作者:【美】伊桑·莫里克
出版社:Portfolio
出版时间:2024年4月
本书是一本直面AI革命的行动指南,沃顿商学院教授伊桑·莫里克以学术严谨性与商业敏锐度,拆解了人类与通用AI共生的底层逻辑。书中不仅预言了“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十年主流工作模式,深入分析了AI对商业和教育的深远影响,展示了与智能机器共同思考和工作的意义,更通过企业管理、教育创新等场景,给出具体解决方案:从利用AI突破认知边界,到规避算法偏见的社会风险,兼具前瞻性与实用性。
作者犀利指出:“真正的威胁不是AI超越人类,而是我们拒绝进化。”书中提出的“协作智能”理念,为个体与企业提供了在技术颠覆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视角——唯有主动重构技能、重塑协作关系,才能在AGI时代实现从“工具使用者”到“智能协同者”的跃迁。无论是职场转型焦虑者,还是技术创新探索者,都能从中获得直面未来的勇气与方法论。
08

《技术之外》
作者:【美】凯特·克劳福德
译者:丁宁 / 方伟 / 李红澄
出版社:中国原子能出版社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新鲜的观点:AI既不人工,也不智能。相反,AI既是具身的,也是物质的,是由自然资源、燃料、人力、基础设施、物流、历史和分类构成的。如果没有经过广泛的、使用预定义规则和奖励条件的大型数据库的计算密集型训练,AI系统就不是自主的、理性的,也无法识别任何东西。
微软研究院研究员、纽约大学AI Now研究所的联合创始人凯特·克劳福德无疑是对当下AI技术最具批判力的学者之一。在这本撰写多年的代表作中,她将AI问题辐射更广泛的历史、政治、劳工和环境背景。作者指出:“实际上,我们所知道的人工智能完全依赖于更广泛的社会结构……一旦将AI与这些更广泛的体系及社会系统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摆脱人工智能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领域的观念。”
09

《深度学习革命》
作者:【美】凯德·梅茨
译者:桂曙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近年来,让人工智能受到全世界瞩目的高调事件,基本上都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比如,自然语言处理催生了智能语音助手,自动驾驶、人脸识别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AI绘画更是以假乱真、火遍全球……可以说,深度学习已经浸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边缘走到了舞台的中心,正蓄势待发,即将掀起一场惊人的变革。
这是一本现在进行时的人工智能发展史,尤其是深度学习的历史与未来的书。从谷歌、Facebook等大公司的决策者讲到学术界的领军人物——“深度学习三巨头”,再讲到DeepMind、OpenAI等知名实验室的开创者。
这本书并不是侧重在讲一个个研究成果的技术概念,而是在讲推动这些研究进展的背后这群人。人工智能领域最近取得的突飞猛进的进展,关键就在于有一群执着、热情和可爱的研究者。任何伟大的成就,其可贵之处都在于人的精神。
10

《新机器智能》
作者:【美】杰夫·霍金斯 / 桑德拉·布莱克斯利
译者:廖璐 / 陆玉晨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出品方:湛庐文化
出版时间:2022年10月
人工智能领域一直以来坚信:只要人工智能系统能产生类似于人类的行为,它就是智能的。但科技界一代传奇杰夫·霍金斯指出:如今的人工智能并不智能。要想创造真正的机器智能,最快的途径是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然后在计算机中模仿这些原理。
霍金斯一生痴迷两件事——计算机和大脑。早在几十年前,他创建的Palm掌上电脑就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成为现代智能手机的原型。但霍金斯一心想弄清楚大脑的工作原理。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大脑学习世界的一个模型,并使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未来。人类的创造力、意识都是通过这个模型产生的。这一全新的智能理论框架被命名为“记忆-预测模型”,它改变了人们对智能的看法,也为开发真正的机器智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就是说,智能的本质并非复杂计算,而是生物大脑通过层级化记忆构建对世界的动态预测。霍金斯以大脑皮层为蓝本,揭示了人类专家如何通过训练将底层经验升华为高层预测能力——这一机制若被AI复刻,或将催生真正具备“常识”与“创造力”的机器智能。
霍金斯既是技术的理想主义者(坚信人脑可被逆向工程),又是现实的清醒者(批判盲目追求“强AI”的泡沫)。书中金句频出:“智能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发现问题”“人类不是数据的消费者,而是世界的建模者”……这部跨越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跨界之作,不仅为AI研究者指明方向,更让普通读者重新审视:当我们谈论“智能”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从《浪潮将至》的预见性焦虑,到《智人之上》的哲学突围,这些穿越技术迷雾的星图,希望能够带领每个人找到自我面对AI的新认知与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