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民众深感绝望,认为当前局势已至绝境,除非普京即刻遭遇不幸,否则他们似乎看不到任何扭转战局的一线希望。然而,我欲言之乃过于天真,实在天真至极。难道真的以为普京一旦离世,乌克兰便能得救?事实恰恰相反,倘若普京此刻不幸去世,乌克兰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其绝望之境恐比当下还要深重十倍。首要面临的是领导层变动所引发的一系列挑战,普京的存在犹如一道无形的界限,框定了俄乌冲突的范畴,其决策思维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利用战场上的优势来增加谈判的砝码,同时规避与北约的正面碰撞。
但领导权的转移可能导致这种“有序对抗”的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毕竟,并非每位俄罗斯领导人都能拥有普京那样的崇高声望。一位威望欠缺的领导者掌权后会如何行动?很可能他会倾向于采取激进措施,借由扩大战争规模来掩盖国内分歧,甚至不惜刻意塑造“外来威胁”以统一民心。此时,西方或许会视俄罗斯的动荡为一个战略契机,进而增强军事上的参与力度。然而,俄军中各派别若缺乏统一指挥,为了显示其重要性,很有可能对乌克兰发动不加区分的战略攻击。
随后,俄罗斯军队内部浮现的问题不容忽视,实质上,当前俄罗斯已隐约显现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的迹象,瓦格纳便是其中最鲜明的例证。缺乏普京的铁腕压制,那些掌握战略武器的军区指挥官极有可能转变为割据一方的军阀,而战术核武器的前线配置,恐将成为各派系权力争夺的工具。与此同时,以往受到遏制的能源寡头与远东地方势力,或许将借此良机扶持各自的傀儡,诸如车臣武装领袖卡德罗夫这样的地方实力派亦会加快步伐,力求摆脱中央政府的束缚,导致苏联解体后“诸侯林立”的乱象重演。
尤为令人担忧的是,新版核威慑战略的实施,仰仗于总统、总参谋部与战略火箭军之间形成的垂直指挥架构。一旦权力更迭期间出现多位“临时领导人”,战略武器的控制权归属问题势必触发毁灭性的争议。在此情境下,不得不提及的是,普京的个人声望构成了俄罗斯核威慑力量的关键一环。回顾2025年库尔斯克战役之时,俄军对乌克兰能源基础设施采取了审慎的打击行动,这恰好彰显了现行决策体系的制约效力。新掌舵者若无充足威望,或将面临“主动出击”与“威慑力削弱”的双重难题。
历史的教训揭示,帝国衰亡之际的地缘动荡尤为惨烈。俄罗斯境内的军阀势力,为争夺宝贵资源,或将擅自开辟战场,顿巴斯区域恐成多股力量角逐的竞技场。车臣武装力量已公然要求战术核武器,一旦中央权威无法有效制约,核弹头流入黑市的风险大增,届时乌克兰所面临的挑战将超越单纯的俄军压力,而演变为复杂的核安全多重危机。美国对俄罗斯铝业的制裁举措频繁反复,凸显出其战略决策的摇摆不定。面对俄罗斯国内的动荡局势,西方或将面临两难抉择:要么全面介入而可能触发核战风险,要么袖手旁观导致地区局势失控,无论哪种选择都将陷入双输的困境,届时对乌克兰的援助行动也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普京体制实质上充当着遏制俄罗斯滑向全面动荡的“缓冲机制”。其消逝或会引发军方阵营的策略性冒险、地域势力的武装分裂以及核指挥系统中权限的激烈争夺,这三重灾难性波澜。正如俄罗斯总统办公厅私下传播的警示所言:“我们并非在捍卫普京个人,而是在避免俄罗斯步上南斯拉夫的后尘。”对于乌克兰而言,真正的危机时刻或许不在于与强大对手的直接对峙,而在于那巨人一旦崩塌所带来的连锁反应,犹如雪崩般势不可挡。
我能体会到乌克兰民众对普京可能怀有强烈的敌意,但我依然建议他们,出于自我安全的考虑,最好还是祈祷普京身体健康,长寿百岁。否则,一旦俄罗斯这个庞然大物倒下,乌克兰很可能会是第一个被其遗骸所累及的无辜受害者。
做梦呢,普京一堆替身,根本死不完
现代社会,诗人的写作思维已经过时,也脱离现实意义。智能的机器人是登陆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