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顶尖学霸,距高考百天突然跳楼,遗书中写道:一生看透两件事

樊云贵 2025-04-07 16:39:42

在2016年2月23日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甚至一度轰动网络

陕西西安传闻中的“天才少年”“史坛新星”林嘉文跳楼自杀了,当时距离高考仅百天不到。

18岁的他已经出版了两部史学巨作《当道家统治中国》以及《忧乐为天下》。

每本书都超过了30万字,不仅行文严谨,有理有据。

更是被众多史学界的大拿夸赞,甚至宋史专家李裕民曾评价他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年轻的学术研究者”。

其著作“完全符合学术规范”,并为他的书注文长达6万余字。

天才的陨落

高考即将来临,光明前程就在眼前,是什么让这位天才少年起了轻生的念头?

而这一切就要从他的遗书说起。

这位少年天才的死似乎不是突然的念头。

他早早写下了一封千余字的遗书,其中包含了这样两句话: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我早已认清无法超越的界限”

这句话其实让人好奇,一位史学奇才他究竟是从漫漫几千年历史中看到了什么?

竟然会失去对未来的展望?

他年纪轻轻已出版两部巨作。

而这仅是平时自己研究历史的时候为自己留下的随笔。

发给出版社也只是想印证一下自己的所学所想。

仅是随笔都能大获成功,那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史学专家!

在我们眼中,这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未来了,或许是千年的历史太过沉重吧。

除了这句话,还有一句话也引人思考。“害怕被借题发挥”。

据了解,在他因为少年成名出版两本巨作的时候,这让他彻底暴露在了闪光灯下。

无数的媒体对他争相报道,为他冠上“天才少年”的标签。

这也为后期他压力暴增,甚至患上抑郁埋下伏笔。

少年成名意味着有了明星光环,明星说来大家都很羡慕吧?

可是明星真的容易吗?尤其是将这个光环落到了一个还在上学的孩子身上!

学校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学生,必须要表彰吧?

开一下座谈会之类的让其他孩子学习一下,这也很正常吧?

拥有了一个神童,难道要藏着掖着不能用来宣传一下,提高学校的名气吗?

这些都很合理对吧?可是这放在一个还不成熟的孩子身上,可能就有了一点问题。

学术研究者一般都是偏内向的,频繁的采访,各式各样的社交活动也会让他疲于应付。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况,让林嘉文无法自如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一个孩子!无法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时候,他不会知道该怎么做。

他只会封闭自己的内心,期望减少外界的打扰。

当诸多需求袭来的时候,他也很难能鼓起勇气说“不!”

这或许就是林嘉文抑郁症的根源吧。

看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孩子小不会说,那家里大人不会说吗?

这就要从林嘉文的家庭说起。

充满学习氛围的成长环境

林嘉文陕西西安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

他爸爸在法律院校工作,而他妈妈也是一名人民教师。

外公外婆甚至外曾祖父都是教育工作者。

从小他就被家里寄予厚望,被取名林嘉文,希望他能继续家里的文学风范。

当然,林嘉文也没让他们失望,从小就成绩优异。

更表现出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小学就喜欢看《百家讲坛》。

初中更是开始钻研《资治通鉴》《史记》《三国志》等史书。

每每阅读还会写下自己的阅读笔记以作记录。

家中看见孩子如此好学,更是将家里的墙壁做成书架,用来给他放书。

后来林嘉文从笔记中抽取了一个片段让家人隐瞒年龄投给出版社,想要印证自己所学。

可是谁也没想到,一个初中少年写的笔记竟然如此优秀。

《当道家统治中国》这本书一出,直接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也更加激励了林嘉文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在高中暑假又抽空写出了一本《忧乐为天下》。

这下子轰动更大了,他书中对北宋庆历新政的研究引来众多史学研究者的关注。

其中宋史专家李裕民更是评价道“这是新中国最年轻的学术研究者”。

“此书完全符合学术规范”并为他这本书写了长达六万字的引言。

夸他这本书“水平堪比优秀博士生的论文”。

要知道此时林嘉文年仅高中。

学校也对林嘉文进行了各种表彰,更是开办了座谈会,邀请了大量历史学者参与。

这直接让林嘉文轰动学界,名扬千里。

妈妈也曾对林嘉文进行夸赞,鼓励以后可以多出点书试试。

此时林嘉文一边进行着历史研究,一边还担任了考古社、文学社的主讲。

难得可贵的是,不仅研究没有落下,林嘉文的学习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难道天才就这么厉害吗?

有媒体采访的时候,林嘉文还表示希望能进入北大历史系继续自己的研究。

可是临近高考的时候,却突然传来林嘉文的死讯。

这个噩耗来的突如其然,仅留下一封遗书,吃了一碗妈妈做的饺子。

林嘉文的父母怎么也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可是林嘉文却在遗书中提到过父母。

希望父亲改掉“家长制作风”对母亲曾说“振作精神多挣钱”

显然,或许是因为工作原因,又或者是别的什么。

父母并没有真正走进过林嘉文的内心,

家里的意见不是一个统一的状态。

这就让他独自一人暴露在社会的压力下。

但是看了那么多书,为什么会选择自杀,显然不明智啊!

后来经过了解,原来林嘉文早就患上了抑郁症多时。

经过长期服药,却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愈发严重。

他在遗书中曾这样写道:“一走了之的念头萌发过太多次......最终离去是对抑郁最好的排解。”

遗书曝光

他的遗书曝光后曾有心理医生看过后评价:

“他对完美主义的倾向加上用古代圣贤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才使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变得更加不可控”

未来对他没有吸引力这段话则表现出了林嘉文存在了太过早熟的理性思考。

认为世俗的成就对他没有吸引力。

难道一两本大火的书就能代表未来的成就吗?

遗书中林嘉文还曾提起过学校,批判中学环境“充满政治气息”。

我们不得而知到底林嘉文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仅仅是因为办公楼的窗户被报纸和书籍所遮挡吗?这或许能体现出林嘉文具有一定的精神洁癖。

媒体宣传的“天才少年”父母眼中的骄傲,闪耀的明星光环。

这一切让他和正常孩子没有办法真正走到一起。

据了解由于他的优秀,同学们都将他称为“老师”,而他称呼老师叫做“姐姐”。

据老师所说,每次历史课都特别小心,生怕自己哪里讲错被林嘉文指出来。

这样的情况,抑郁症怎么可能会有好转!根本没有办法和家人同学正常的沟通。

这样一个身患抑郁症的少年天才,谁能来拯救这条鲜活的生命。

是的,没有!

于是在即将到来的高考前夕,随着压力更加汹涌地来临。

这个本该前程远大的顶尖学霸、“少年史学奇才”。

面对媒体,担心自己的成绩会被“借题发挥”。

他遗书中说着“不想被别人摆布”。

却自己走上了高楼,以这样毫不理智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

起点过高,父母不理解,和老师同学之间缺乏沟通。

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担心自己的失败。

可能正是这些种种因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他走向轻生的结局。

但是他或许没有想过,就算考得不好,也是我们普通人仰望的一生了。

天才的陨落让人扼腕叹息,更应该让人反思

联想到林嘉文的抑郁症,我们不禁猜测要是父母多关心一下孩子。

让他不是没有人玩只能在历史书中寻找乐趣。

多让他参加兴趣班,接触不同领域的伙伴。

他会不会开朗一些?会不会不像这样轻言看透自己的一辈子?

如果学校能给林嘉文一个寻常的生活环境。

同学老师都能和他一起开心地玩耍,他会不会不那样少年老成?

不再有什么心事只藏在心里,避免那句“能交流的人不多”。

也就不会有同学们对他“高傲且不合群”的评价了。

这样抑郁症就算还是患上了,但会不会能更好治疗一些呢?

或者社会媒体减少一些对未成年人的关注。

不让他年纪小小就顶上过于沉重的光环。

在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就能减少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

等以后心理建设更加完善的时候再采访曝光。

是不是他就能不说出那句“不想被别人摆布”这样的话?

知识渊博的同时,也要内心繁华

少年时期就学识渊博自然是好事,可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难免会造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样的悲剧。

不是谁要害他,大家都很佩服他。

可是来自社会的翅膀,还是在他小小的心灵掀起了滔天的风浪。

终究酿成高考仅剩百天,却跳楼自杀的惨剧。

敲响警钟

最后,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来临,谨以此文章望大家警醒,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再有类似的惨剧发生!

0 阅读:22

樊云贵

简介:樊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