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身患癌症的钱瑗,预感自己时日不多。
那天,她突然给母亲打电话说:“妈,您能来医院一趟吗?”

此时的杨绛正在另一所医院照顾住院近三年的丈夫钱钟书。
不久后,年迈的杨绛出现在了女儿的病房,看到母亲那一刻,钱瑗勉强微笑说:“妈,我好累!”
杨绛抚摸着女儿的头说:“累了就休息吧!”
随后老母亲又轻声说:“放心哈,我和你爸爸都祝你睡好!”
那一觉,钱瑗再也没有醒来,杨绛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去医院照顾病中的丈夫。

其实对于女儿生病,钱钟书已经有所预感,毕竟女儿已经很久没有来探望自己。
夫妻的心是相通的,杨绛也没有选择隐瞒,他伏在丈夫耳边轻声说:“阿圆走的很安详!”
钱钟书落下了两行热泪,又对妻子说:“你辛苦了!”
自此后,一家三口只剩下老夫妻俩人。
就在钱瑗去世半天后,昏迷中的钱钟书突然大喊一声:“阿圆,转回自己家!”
钱瑗离世时,还不满六十岁,她也是“我们仨”中最先离开的一位,让父母伤心了好久。
01
1937年,钱瑗出生于英国牛津。
在那个年代,大多讲究多子多孙,可是钱钟书坚持不要第二个孩子,理由是,他要把全部的爱都给阿圆。
出生于书香世家的钱瑗,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是一个小书虫,而且认字比较早。
父母时常鼓励她要多学习。

在很小的时候,钱瑗就开始读四大名著,父母也鼓励她,多读好书,同时读书的时候要去学习思考。
18岁那年,成绩优秀的钱瑗如愿拿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她的大学生活是丰富且多彩的,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中的顶尖者”。
就在钱瑗努力吸收知识时,爱情如期而来,对方是同校历史系的优秀才子王德一。
钱锺书和杨绛都对王德一很满意,放心地将女儿交给他,后来他们如愿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姻生活也充满了幸福感。
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玩笑,幸福的生活仅仅维持了半年多。
在那个特殊时期,因为种种原因,王德一选择跳楼自尽,留下了年仅23岁的钱瑗。

02
面对丈夫的突然去世,钱瑗非常痛苦,她站在那座楼下,久久不肯离去。
她哭不出来,只觉得心如刀绞,她整理好丈夫留下的几件物品后,选择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几年后,一个名叫杨伟成的男人走进了钱瑗的世界。
杨伟成是著名建筑设备专家,带着一个18岁的儿子和一个叛逆期的女儿。
对于钱瑗来说,如何担任一个继母的角色,如何与这些青少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成了她必须面临的问题。

但钱瑗不急不躁,她耐心地与孩子们沟通,甚至主动去了解他们正在看的电视剧、书籍,给他们买爱吃的糕点。
她的爱和耐心,很快感动了两个孩子,还亲自给他们辅导英语,成为了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钱瑗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女儿、妻子,她更是一位出色的教师。
03
1978年,钱瑗获得公派留学资格。
留学归来的她,成为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英语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她为人和蔼、教学严谨,对学生们都极其有耐心。
尽管工作繁忙,但钱瑗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受益。
在这期间,她首创了英语“文体学”,这一学术成就让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而且,钱瑗非常的拼,经常熬夜备课,即使深夜还在翻阅书籍,寻找更好的教学材料,第二天一早又得匆忙赶到学校。
杨绛常常劝她稍微放松一些,不要太累,但钱瑗总是笑着摇头:“我已经骑在虎背上了,一定坚持下去。”
无论工作多么繁重,她从未有过怨言,她总是把责任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学校也因此给予了她极高的评价:
“她的工作量是百分之二百,她的责任心是百分之二百。”
04
然而,过度劳累让钱瑗的身体渐渐吃不消。
1995年春夏之交,钱瑗发现自己身体出现了不适,起初只是简单的咳嗽和腰疼,她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那天,腰疼得实在无法忍受,她才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出她患上了骨结核和肺癌晚期,病情已经相当严重。
癌细胞不仅侵入了她的肺部,还扩散到了骨髓,医生无力回天。
可面对自己的病情,钱瑗依然坚强,几乎没有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痛苦。
在医院治疗期间,钱瑗还是放不下工作,她在和生命和时间赛跑,医护人员看后都非常的感动。
住院一年多后,钱瑗被癌症夺走了生命,她的离世不仅是父母的遗憾,也是学校和学生的损失。

北京师范大学的师生们至今都在怀念她并为她设立了教育基金,以此来纪念这位不平凡的教师。
虽然钱瑗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一生都在奉献,她用自己的爱与责任为无数学生铺设了通往知识的桥梁。
她是一个可敬的老师,更是一位优秀的女儿和继母,她的人格是伟大且光辉的,值得人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