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张幼仪刚出月子,就被丈夫徐志摩追着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
这一次,张幼仪没有逃避,她果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结束了和徐志摩这段让自己及其委屈的婚姻关系。
随后徐志摩带着对林徽因的疯狂爱恋,抛下了她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回到了国内。

望着徐志摩的背影,张幼仪反而有种解脱的感觉,她仿佛感受到了生命的重生。
而离婚也是张幼仪生命的转折点,她的人生似乎从这一刻起,才真正开始。
01
1900年,张幼仪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庭背景显赫,父亲是医生,几位哥哥分别在金融和学术界享有盛名。
按理说,张幼仪拥有一切成为时代新女性的条件,譬如良好的家境,有机会接受新时代教育。
早在12岁时,张幼仪就进入了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深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原本她应该是民国时代新女性的典范。

可是一场包办婚姻,却改变了她人生的走向。
15岁那年,家中长辈安排她与徐志摩成婚,张幼仪没有话语权,她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
张幼仪还没有真正去思考,什么是爱情,结果婚姻生活就拉开了序幕,她就成了徐志摩的妻子。
徐志摩才情横溢,据说人品极佳,深得朋友们的喜欢,可是对张幼仪,他却只有厌烦。
婚后三年,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相处时间加起来不过几个月。

不过为了完成传宗接代的使命,徐志摩还是让张幼仪怀孕并生下他们的长子。
孩子出生后,徐志摩决定迅速离开这个家,于是他以求学为由,跑到了国外。
留在家里的张幼仪,只感觉满腹的委屈。
02
后来在徐家人的安排下,张幼仪也选择去国外,可是和徐志摩重逢后,她在他眼里看到的,只有厌烦。
徐志摩对张幼仪没有关心和疼爱,只有冷暴力,哪怕张幼仪有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徐志摩依然不管不顾。

而且此时他爱上了林徽因,为了追求对方,竟然将怀孕的张幼仪仍在国外,完全不管她的安全问题。
张幼仪生下次子刚一个月,徐志摩就带来了离婚协议书,他们的婚姻关系,随着张幼仪的签字而画上了句号。
不过离婚后的张幼仪,没有选择像大多数女人一样沉浸在屈辱和伤痛中。
她下定决心,这一次要活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尽管在异国他乡遇到很多困难,可是张幼仪没有向徐志摩寻求任何帮助,她一边学习一边独自抚养儿子。

在德国期间,张幼仪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逐渐找到了自己独立的力量。
她认识到,自己不再是那个依赖丈夫的女人,而是一个能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女性。
03
几年后,学业有成的张幼仪回到了上海,此时她的身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首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凭借优异的教学能力,她迅速在上海妇女界树立了自己的名声和威信。
然而,张幼仪的蜕变远不止这些。
在哥哥的带领下,他逐渐转向商界,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副总裁。

当时银行陷入困境,可是张幼仪却凭借个人的智慧和决断力,成功带领银行走向了光明,为此她还被称为“中国第一女银行家”。
然而,张幼仪的成功也伴随着争议。
在世界局势动荡的1930年代,她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开始囤积军需物资,尤其是布料、染料和棉花。
此时正值抗战,这些物资变得极为紧缺,而她也在此时巧妙地低买高卖,赚取了巨额的财富。
她的行为尽管为自己积累了财富,却引发了广泛的非议。

许多人指责她发国难财,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她通过控制黄金和物资,获取了不小的利益。
尽管张幼仪的行为让她在商界取得了成功,但却让她成为了民众口中的“狠角色”。
04
战争结束后,张幼仪还在不断为了个人的资产而奋斗。
她在商界继续打拼,甚至在解放战争后,还她将自己所有的财富转移到香港,并通积累黄金,确保自己在战乱中的财产安全。
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她最终安然度过了动荡的年代,但也让她的名声始终伴随着争议。

晚年时,张幼仪定居于美国,居住在美国最豪华的地段,过着让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富贵生活。
有人说,虽然她是励志女性的代表,可是发国难财的举动,不值得被尊重。
当然也有人说,难怪徐志摩不喜欢她,可能俩人的三观压根不一致,尽管徐志摩人品有待考量,但是他还是一个非常骨气的人。
反观徐志摩喜欢的两外两名女子,林徽因家满门忠烈,她自己也有着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再说陆小曼,抛开感情不说,她也有很深的爱国情怀,抗战时拒绝日本人的邀请,同时发表抗日言论。
再看张幼仪,似乎只是一个眼里只有个人利益的商人,所以说,她和徐志摩离婚,似乎也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