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千伏龙门变航拍
合肥光伏电站航拍图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安徽合肥这座千年古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解放前只有5万人口的江淮小邑,到今天的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合肥速度”令世人瞩目!
75年来,迎接新中国的曙光,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承载城市基本功能的合肥电力事业一路走来,推动着城市发展、变迁与辉煌。现如今,合肥电网发展更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合肥电力发展新篇章。
百年发展,古城庐州沐风雨
“解放前,合肥中心城区都是泥泞的道路,散落的低矮平房。一到晚上,仅有少部分富商和店铺有电力供应,到处一团漆黑。普通百姓家庭别说用电了,真的是想都不敢想……”谈及这段鲜为人知的合肥往事,现年90岁的原合肥供电局退休职工李志奋如数家珍。
实际上,合肥电力事业的起步要追溯至百年前。1923年,清末将领叶志超之子叶斗南等人集资4万银元,在合肥市东门外的木滩街创建了合肥耀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6年9月中旬,耀远公司开始发电,装机容量65千瓦,供给少数士绅及商铺使用。1938年侵华日军占领合肥,耀远公司被其掠夺、随即停业。
抗日战争结束后,省建设厅与耀远公司在东岳庙(今逍遥津公园门前)合办合肥电灯厂,安装了一台进口的160千瓦柴油发电机,于1948年2月正式发电。不过,由于机组功率过小,当时的用户不足千户。后因物价飞涨,电灯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运行仅半年即又倒闭。从此直至解放,未再发电。
1949年1月21日合肥解放,百废待兴的城市迎来重生。同年6月,合肥电力厂筹备委员会成立,着手对160千瓦破损的发电机等设备进行修复。同年8月机组修复完成,再次进行发电,先后历经23年风风雨雨,百业凋零的合肥古城又一次重见光明。
百废待兴,曲折中坚持前行
“我是1951年在合肥电灯厂参加工作的,当时厂里仅有两台发电机组,全市供电线路一共就两条,服务范围不过方圆5公里。”虽已是70多年前的往事,但李志奋仍旧清晰记得这些细节。
解放前的合肥工业基础几乎为“零”。1952年,皖南和皖北两个行政公署合并,合肥正式成为新的安徽省会。随着来自上海的56家企业陆续内迁,带动了合肥工业起步与发展,城市用电量迅速由1949年的2.87万千瓦时,增加至1952年的64.6万千瓦时。当时单薄的独立电网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使得合肥电力事业迎来了解放后第一轮发展机遇。
1953年,全省第一条自建的35千伏田家庵-合肥线路正式送电,充沛火电资源自远方而来,合肥正式进入“电网”时代。1956年10月,螺丝岗变电站投入使用、翌年升压至110千伏运行,该站是合肥地区首座110千伏变电站,10千伏4条出线专供大型工厂及市区用电。
“螺丝岗变电站不少设备都是苏联引进的,运行规章制度也全部‘照搬套用’。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在我们第一代合肥电力人共同努力下,电网运行平稳,保障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起步和发展。”李志奋说。
百废待兴,从“零”起步的合肥迎来一个个好消息。1957年,合肥工业年产值迎来“亿元时代”,同年的合肥市工业用电量达1713.6千瓦时,1959年,合肥售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
随着电力事业稳步发展,经上级单位批准,1962年9月15日,合肥供电局正式成立,电力服务和运维更加制度化和标准化。
yEO_IMG_1962年合肥供电所宣传画
我们的青春,在那个火红年代
“转眼间过去了40多年,我还是很怀念那段时光,它赐予我永不服输的精神,很荣幸自己曾经是‘三八女子带电班’中一员,终身感激、感恩!”忆往昔,合肥供电公司退休职工苗锡萍激动地说道。
“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可以!”20世纪70年代,一股风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各地电力单位争先成立女子带电班。1976年2月,当时的合肥供电局成立“三八女子带电班”,六位女知青陆道凤、金崇珍、张莉、徐淑华、马学芬、顾继芳成为首批成员。1978年2月,刚从学校毕业的苗锡萍、谢丽丽、王坤3人加入班组。
“我们的足迹遍布巢湖、庐江、六安等地,大家和男同志一样抢着工作,甚至是抡大锤、打地桩等重体力活。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夏天,我们连续20天冒高温奋战在一线,攀登至30多米高空中进行带电作业,顺利完成了巢庐线的升高作业。”据苗锡萍回忆,当时现场条件十分艰苦,她们外出工作居住的地方时常还会出现跳蚤和臭虫,所有人都被咬得全身奇痒难耐。“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现在想来,这或许是靠着一种‘只争朝夕’的信念吧!”
500千伏肥西变站内特巡
大雪天气运维人员开展特巡
合肥虚拟电厂系统
客户经理上门服务大型企业平稳用电
1979年3月,合肥供电局正式撤销“三八女子带电班”,苗锡萍和姐妹们陆续转岗。如今,很多人早已将这段历史忘记,只有从泛黄的老照片里,才能一窥她们当年的风采。
在那段火红岁月里,一代代电力人传承着吃苦耐劳精神,在光明中追寻梦想,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为合肥电力事业稳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向着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不断前行。
1973年,合肥工业年产值迈入10亿元门槛,全市初步形成较为完整工业布局。1975年,合肥地区用电量首次突破10亿千瓦时。到1978年,合肥市发展成为全省重要工业基地之一,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14.6%。
沐浴改革春风,奔向全新世纪?
改革开放前,由于硬件、技术、管理上的全面落后,合肥电力供应较为紧张,用电缺口大。1978年,全市仅有8座变电站,最大负荷为12.88万千瓦,仅为今天的百分之一。当时合肥的经济、工业、电网等方面不仅远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与省内的芜湖、马鞍山、蚌埠等城市相比也有差距。
1992年,合肥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列入全国首批启动“两网”建设的39个重点城市之一。当时的合肥供电局投入5.21亿元,陆续完成电网建设改造项目316个,实现110千伏和220千伏高压线路市区“双环网”接线结构,极大提高了城市供电可靠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配合一环路、五里墩立交桥等重点建设项目,合肥供电局对市区配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一环内配电网布局趋于合理。
“1996年10月20日,合肥首座500千伏变电站——肥西变电站正式投运,合肥首次成为超高压电力的接受端,电网枢纽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时至今日,作为‘皖电东送’重要枢纽站之一,肥西变的实时运行负荷接近全市总负荷两成,继续发挥着重要保供作用。”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建设部主任任太印说。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农村的改革始于安徽。1985年,合肥全市126个乡镇,1434个行政村陆续接上了电,区、乡和行政村实现了100%供电。1998年起,合肥供电局陆续投资4.63亿元,对农网进行大规模升级改造,基本达到“一乡一线”供电方式,综合电压合格率达90%,农村居民电价降至0.557元/千瓦时,实现了城乡同价。
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到上世纪末,合肥电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城乡电网初显规模,以全新的面貌奔向新世纪。
可靠电网强同, “万亿”新城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被视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典范,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崛起,城市能级不断跃升。合肥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不足5000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673亿元,增幅位居全国26个万亿元城市首位。
“跳动经济数据背后,城市电力需求逐年加速。合肥市全社会用电量从2012年的172.42亿千瓦时,增长至2023年的539.54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超10%。最大负荷从2012年的392.8万千瓦,增加至2024年的1240.2万千瓦。”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陈晨说。
12年间,合肥的用电结构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主导产业用电量年均增长率都接近或超越10%,用电量排名靠前企业逐步由高耗能的传统产业,转变为新兴产业。“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市每度电创造的GDP为26元,远高于全国14元的平均水平。”陈晨说。
城市发展,电力先行。12年来,合肥电网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由110座增至176座,变电容量由1.58万兆伏安增至3.04万兆伏安,规模接近“翻番”。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累计投资超20亿元实施2500多个农网升级改造项目,农网户均变压器容量由不足1千伏安提升至3.5千伏安以上,电力赋能乡村振兴走上“快车道”。
城市配电网是电力供应“最后一公里”,连接着千家万户。2012年以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加速打造高可靠性智慧配电网,合肥城市配电网智能化发展从“零”起步,先后建成投运配自站房6086座、开关6635台等设备。目前,合肥全市的2731条配电线路具备自愈功能,最快“秒级”就能自动完成故障隔离与负荷转供。
“据统计,合肥地区的城、农网供电可靠率分别由‘十三五’末的99.974%、99.922%,提升至目前的99.992%、99.984%,增幅位居国网重点城市前列,乡镇中心区和城市供电质量基本实现无差异。”国网合肥供电公司数智配网部主任王浔说。
绿电赋能未来,优质服务万家
绿色发展,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电,已成为合肥电网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色能源水平逐年提升,有效促进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双赢,让美丽“大湖名城”天更蓝、水更绿。
服务市民充电更便捷
“2010年之前,合肥地区光伏装机规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12年开始,合肥地区光伏装机规模保持年均30%以上高速增长态势。”据国网合肥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王洪波介绍,截至今年8月底,合肥地区并网光伏容量达5179.4兆瓦,稳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今年合肥电网新能源最大出力约占实时总负荷的43.55%。
为充分保障绿色能源消纳和开发,合肥供电公司于2020年2月成功投运合肥虚拟电厂系统,于去年6月全国首个将“5G+量子技术”融入其中。“虚拟电厂系统精准对接入的绿色能源等可控负荷进行‘秒级’调控,进一步提升城市供电可靠性。”王洪波说。
2012年至今的12年,是合肥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配合城市新能源汽车布局发展,国网合肥供电公司加速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截至今年8月底,该公司“城乡一体化”建成2600多台交直流充电桩,覆盖城乡的新能源汽车“十分钟充换电网络”基本形成,累计服务新能源汽车充电达1.82亿千瓦时以上。
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新型显示、智能家电、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在合肥发展“日新月异”。
围绕合肥市产业结构转型,国网合肥供电公司构建“合电领跑”服务新模式,重点做好“方案想在报装前、工程建在用电前、数据跑在客户前、协同做在问题前”的办电服务,持续优化城市营商环境。该公司充分发挥合肥市能源大数据中心“能源大脑”作用,根据掌握信息,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综合用能方案,以实现进一步降低能耗水平的目标。
电网建设
“‘十三五’以来,合肥地区高、低压用户的办电环节分别从18个、10个,压缩至4个和3个,小微企业平均办电时长从15个工作日压降至3个工作日,高压用户平均办电时长从38个工作日压降至22个工作日。”国网合肥供电公司营销部主任都伟杰说。
站在75周年的新起点,每一度电都凝聚着电力人的汗水与智慧。充足的电力,璀璨的灯光,迷人的美景,合肥这座千年古城焕发生机勃勃的新动能。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未来的合肥,将拥有无限的可能!
(李岩 记者 祝亮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