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的寒风呼啸,家里刚烧起煤炉,但我的心情却依旧没有好转。
记得那是一个漫长的冬日,儿子领回来一个叫春花的农村姑娘。
当时,我心里直打鼓,想不明白他在省城都有了一份好好的国企工作,怎么偏偏找了个农村姑娘?
好面子的我总觉得,这样的选择是在降我们的身份。
可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决定,竟然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
最初的偏见与矛盾和春花第一次见面是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她穿着朴素的碎花裙,规规矩矩地下了火车。
她的礼貌和温柔并没有打消我心头的偏见和不满。
我盯着她穿着的那条也许连样式都算不上的裙子,心里满是疑问:一个条件这么普通的姑娘,能给我儿子带来什么呢?
慢慢的潜在矛盾开始浮现。
春花常常用她的方式为家人做事,却常常被我“上纲上线”。
比如做饭时,她会习惯性地多用些油,这是农村的习惯,我却在一旁指责她太浪费。
她总是默默承受,不争辩,也不反抗,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
这样的小摩擦太多了,再加上她带着浓重乡音,我心里的不适感似乎也加重了。
改变的契机:从误解到理解可人心毕竟会被温柔和真诚打动。
老伴儿病重的那段日子,春花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照料上,白天跑前跑后送饭,晚上守在病床边打盹。
她的辛苦我看在眼里,却没有承认,只是默默接受着。
然而当某天我在家中无意间翻看她的日记才发现,春花对家人的努力和付出从未减少,她只是尽力想做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却一直无法得到我的认可。
或许见我日渐松动的心态,春花竟没有矿于任何辩解。
我看着她把一扇窗户用报纸糊上,虽然是出于节省取暖费的念头,却让我这大城市出生的人感到有些许丢面儿的简陋。
原本想再挑剔,扶我老伴时她阳光般的微笑却令我愣住了。
她对生活要求不多,却细心周到,甚至在婆婆去世后,在亲情上也总是用心滋养着每一个成员——不仅是对家里成员,对她的同乡,她也是如此。
淳朴背后的善良与坚韧我慢慢了解到,她用自己并不宽裕的工资接济着老家村里的贫困孩子。
这让我心生敬佩,也让我对她和她的原生家庭多了一层理解。
她并不是我想象的那种“看准我们家资源”的人,她只是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告诉我、明子,以及她自己:我们是她的家,她愿用所有去支持和爱护。
生活带来了一场风暴。
某个风雨交加的傍晚,我因为宿醉大意跌落,不省人事。
醒来时却是春花在医院一直陪护着我。
她这一代农村姑娘是如此的善良和坚韧,她没有一丝抱怨也没有一滴眼泪,是她那份永恒的坚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偏见和所谓的审视角度。
她用肩上的责任让这个本以为会坍塌的一家子更加坚实。
再次回到那个温暖的家时,带我度过寒冬的不是煤炉的热量,而是春花给予我的温情。
当我逐渐理解她的真实心境时,我有了一种愿望,想要珍惜这份得之不易的家庭温暖。
有一天,看着自己快生产的媳妇,焦急的状态让我异常紧张,随着小生命的降临,我明白她对家里的贡献远不止是我成见中的“农村姑娘”。
记得孩子满月那天,一家人围坐在阳光明媚的院子里,我看着她对生活的认真和耐心,心中生出不可言喻的感激和满足。
这个冬日,窗外的雪从未停歇,正如我内心的温暖未曾中断。
拥抱着我的小孙子,偷空沉浸于这样一个平凡而真实的家庭故事里,我开始明白,所有曾经的误解都是一种珍贵的成长。
我想起了儿子刚带媳妇回来的日子,想起自己的那些偏见和小心眼儿,现在看来竟是如此的可笑。
我意识到,不管生活还是家庭,归根结底,人心是最可贵的。
人们常说,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而我竟是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印证了这一点。
家本无形可画,但它的温暖,它的意义,春花让我们都懂得了。
不论城里乡下,真正能够敞开心胸接纳彼此时,家就永远是心灵的港湾,也许人生就是这样的造物主,总是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们理解生活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