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档案解密:在长津湖战役之后,苏联军队的上校指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第13兵团在战术执行上的错误。

娱Panda 2025-01-15 14:12:13

长津湖之战,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堪称最具争议性的篇章之一。

若仅从战术层面审视,此战中志愿军与美军皆彰显出卓越的军事智略。九兵团的隐秘迂回、分而制之、奇袭战术,与陆战一师的急迫固守、局部反攻、定向脱困,在各环节的对抗均达到了典范水平,无异于实战教材。

然而,长津湖战役却成为考验中美指挥官决策能力的战场,双方指挥官均在此战中受到了严厉的批评与质疑。

在战后的华盛顿高级别集会上,美国代表将愤慨的情绪直接指向麦克阿瑟,指责作为“联合国军”的最高指挥官,他一再犯下愚蠢的战略错误,是导致美军在朝鲜战场遭受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

于十二月十五日,即美军自长津湖撤退的次日,亦有份详尽的军事分析报告被编写完成,毫不留情地指摘志愿军的战略过失,使得美军得以轻易脱逃。此份分析不局限于长津湖战役,而是断言自志愿军入朝以来的每一场战斗,均暴露出重大的战术失误。

一场高水平的比赛,为何会得到负面的评价?究竟是何人对于取得胜利的志愿军纠缠不已,企图在幕后兴风作浪,提出控诉?他所言是随口乱说还是确有事实基础?

自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以来,一系列机密文件逐渐面世,揭示了朝鲜战争的内幕。其中一份题为《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状况》的评估报告被披露,该报告由戈尔巴乔夫签署。

此人是谁?

在文档里,关于戈尔巴乔夫的军衔仅有上校的标注,但未提及具体职位。然而,通过散落的片段信息,亦可推断其背景实则非同寻常。

戈尔巴乔夫对长津湖战役的详情有深刻理解,能够精确阐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略规划与兵力配置,甚至详述了9兵团各师的具体职责任务。

需明确,撰写该报告之际,长津湖战役尚未落下帷幕,战场局势动荡不堪,导致信息流通极为不畅。即便如此,苏联总参谋长施捷缅科向斯大林提交的战事综述中,关于第九兵团的作战情况也只是寥寥数语,含糊不清。

一位身处苏联中层的军官,竟能于瞬息间搜集并解析详尽的军事情报,其对朝鲜局势的理解竟然超越了总参谋长,撰写的重要报告最终得以存入国家档案,这一幕实属不可思议。然而,若从特定的历史情境考量,亦可提出一种观点:戈尔巴乔夫当时或许身在朝鲜,亲历了该次战斗。

自从美国军队参与朝鲜战争以来,尽管苏联并未直接派遣部队,却暗中提供了专业的军事指导人员以支持人民军。在彼时的朝鲜战场,苏联顾问拥有一言九鼎的地位,其影响力堪比“太上皇”,时常干涉指挥,曾数次在斯大林未予知晓的前提下,擅自介入并企图影响中朝联军的战略决策。

当民众军队向苏联寻求支援时,对于顾问的建议总是全盘接受,然而,志愿军的总司令彭德怀却毫不客气,对于在战略战术上妄加评论的人,他敢于将其驱逐出境。基于此,苏联顾问对中国志愿军持有负面评价,曾屡次向斯大林投诉,指责中国军队的战术“极为不规范”,并指出了指挥层的问题。

这些见解,几乎与戈尔巴乔夫在论述中提出的观点不谋而合。综上所述,戈尔拉乔夫的真实角色,极有可能是苏联代表团的一员,在长津湖战役期间与人民军并肩作战,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而获取了直接的情报资料。

于报告内,戈尔巴乔夫对于九军团的战略运用表达了显著的不满,其核心异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行动不坚决。

第二、兵力部署薄弱。

依据戈尔巴乔夫的观点,战役伊始,九兵团动用了二十一及二十七两个军,对驻扎于下碣隅里与古土里的美军发起突袭,虽成功地将敌军包围,然而后续的军事行动却显得犹豫不决且缺乏坚定性,从而错失了彻底消灭美军主力的良机。

这种说法完全不切实际。

提供一个最具说服力的案例。

长津湖战役中最激烈的战场,即是位于南方的柳潭里,该地紧邻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驻地,是一个被多座山丘环抱的狭小平原。在中美两国的军事历史中,均重点提及了一个特定地标的编号:1282号高地。

1282高地乃柳潭里之要塞,彼时坚守此地者为美军建制下的陆战7团E连,素负盛名之劲旅,其内不乏二战时期的战场勇士,历久弥坚。至于攻占1282高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则为第27军235团,素负盛名的“济南第一团”。

两大劲旅的初次对决,开局即展开激烈决斗,势如破竹。

一些美军老兵回忆了那场攻防战。

我们在梦境中被炮声唤醒,在照明弹的照耀下目睹了源源不断的中国军队,他们以英语咆哮:一师陆战,击溃汝!一师陆战,葬身于此!敌军的攻势既骇人又凶残。无

面对235团的迅猛攻击,E连遭受重大损失,存活的战士大都负有伤痕,连长菲利普斯的肩膀和腿部均被子弹击中,只能趴伏在战地上进行指挥,排长杨西则因手榴弹碎片削掉了鼻子,鲜血使得他几近窒息。坚持阵地两小时后,1282高地由235团通过侧翼包抄成功攻破,在肉搏战中,E连近乎全员牺牲。

然而,这场战役也让二三五团承受了沉重损失。美军所发射的照明弹将夜空点亮,仿佛白日降临,使得志愿军的夜间突袭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在敌方密集且交错的火力下,志愿军只能借助迫击炮与手榴弹产生的烟雾,作为掩护,勇敢地发起冲锋。仅于首次冲锋阶段,二三五团即有两连因伤损严重而丧失了作战能力。

在占领1282高地之后,美军主力随即发起反击,猛烈的炮击几乎夷平了山头。在固守战线的过程中,235团付出了沉重代价,共有2名连长、2名连指导员以及4名副连长英勇牺牲,导致部队人员缩减幅度接近三分之二。

1282高地的战役,实则反映了整个长津湖战场的面貌。

一夜间,9兵团迅速实施穿插行动,成功将陆战1师分隔成五块,并依次予以击溃,成效卓著。然而,在太阳初升之际,美国空军部队涌入战区,采取密集轰炸战术,以确保地面的第1师能够安全穿越被敌军封锁的道路,从而使其主力得以集结,并启动了利用飞机转运伤员的行动。

鉴于美军的猛烈空袭,缺乏空中优势的第9军团被迫采取防御策略,将攻势转变为防御战、阵地战,而非预期的包围战。这一转变导致整个战场陷入了胶着状态。

除因信息不足,导致在进击路径上略有差池外,第九军团并未延误时机,即便面临美军空军的压倒性优势,战斗亦未中断。戈尔巴乔夫指出,朝鲜军队的行动缺乏坚定性,这显然是忽视了实际战场条件,陷入了空洞理论的讨论。

如志愿军未能展现出坚定的决心,E连幸存的老兵可能会使用“残酷”这一词汇,描述235团的攻势。为了遏制陆战1师的行进,9兵团面对空袭的威胁仍持续追击并实施堵截,在一场战役中涌现了22位英勇的战斗英雄。20军177团6连、180团2连与27军242团5连的将士们,为了固守阵地,竟集体在严寒中冻亡于岗位之上。

戈尔巴乔夫出身于苏联,熟谙铁血战术,动辄提及速决战策略,而第一陆战师则具备此优势,得益于其空中支援、地面坦克先遣、海路补给的立体作战体系,以及能迅速调动如M-2高强度钢梁的后勤支持。即使在面对志愿军破坏的水门桥时,他们也能从日本紧急制造并利用空军快速运输重达2500磅的桥梁组件,仅耗时不到三个小时便完成三次桥梁修复任务。

凭借单一军队的能力与美国的海陆空三军相匹敌,九兵团现已难以展现出更为出色的性能。

除此外,戈尔巴乔夫的偏颇观念之一,即认定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兵力配置欠强。

他指出,在作战初期阶段,应派遣作为后备力量的26军疾速挺进咸兴,掌握该区域,并深入至东部海岸,干扰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的后方基地,从而彻底切断该部队通过海上撤离的唯一出路。此外,在追逐战中,第20军并未被调配用于突袭咸兴地区,而是在战役尾声阶段转变为后备力量。

戈尔巴乔夫的策略看似合理,然而,他再次未能考量实际状况。

26军未实施穿插至美军后方的战略行动。

因为根本跑不动。

在战役前夕,第26军被配置于长津湖之东北部,旨在防范美国军队潜在的后勤支援举措。随着长津湖战役的爆发,鉴于20军与27军的战力已显著损耗,9兵团遂指令26军火速增援前线,紧迫任务是在一日内抵达下竭隅里,以截断溃逃之敌美军的退路。实际上,当时第26军四个师与下竭隅里的最近距离为45公里,最远则达到70公里,且这些距离皆为山路。

以率先接获任务的88师为例,其接令时点为12月3日的子夜,外部正遭受暴雪侵袭,气温低至零下30余度,军队自入境朝鲜一周以来便面临断粮困境,长期缺乏补给,士兵们已极度疲惫。在这种极限状况下,要在十二小时内疾行军七十公里,并于十二月四日拂晓抵达下竭隅里以南的独秀峰地区,实属不易。

积雪阻断山路,人与动物均无法穿越,军队只得毅然决然地沿公路行进,不料启程不久,美军的空中打击便接踵而至,一路下来,七十多次的轰炸使得八十八师的重炮装备悉数受损,师长的越野吉普亦被炸得粉碎,司机与随行护卫当场壮烈殉职。此外,由于体力无法支撑而落伍的全师成员多达2500人。

在长津湖战役中,当第26军尚未到达主要战场时,其作战能力已遭受重大打击,如此境况下,如何实现深入敌后以切断美军后路的战略目标?而20军、及至战役末段,第27军因过度疲惫且重型武器匮乏,难以有效遏制陆战第1师的攻势,故不得不调动部分主力作为后备部队以期获得休整机会,实属迫不得已之策。

这场战役,无论由何人指挥,其战果均难以超越,此观点曾由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在战事后公开陈述。

长津湖区域实非适宜进行军事行动之地,即便是成吉思汗亦未必会将其纳入征服目标。无

从实际情况出发,戈尔巴乔夫对九兵团的批判显得相当偏颇,是基于纯粹理想化的设想来规划战役。依据其观点,在包抄陆战队第一师后,志愿军应勇闯美军密集火力与空中支配权的环境,全然进击,以战士的生命代价最大化削弱美军实力,在冰封雪原上以双足追赶装甲部队,直至胜利方止。

或许从苏联的角度考量,若志愿军与美军均遭受重大损失,实为最理想的结局。

除着重论述东线的9军团外,戈尔巴乔夫亦着重指摘在西部战线作战的13军团。

在整个第二次战役期间,志愿军按照预先设定的策略,利用部分部队引诱敌人深入,随后实施出其不意的反攻。在这场战役中,美国军方遭受最严重损失的是第一陆战师,紧随其后的是被昵称为“印第安酋长”的第二师,该部队战前人数总计为18,931人,战后集结的兵力仅为8,662人,此数据并未将配属给他们的土耳其旅以及南韩军队的伤亡计算在内。

导致美2师陷入如此困境的,实际上是13兵团。

从行动与成果两维度考量,此役堪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于朝鲜战场上的杰作。然而这场几乎达到极致的战役,却被戈尔拉乔夫归纳了十三个军团的三大战略失策:

第一、部队与武器沿全境均匀配置,未组建攻击集群,各军团皆在各自领域发起突袭,未在敌方弱点执行强力进攻。

第二、缺乏组建第二阶段作战部队,导致首支队伍获得的成果未能进一步扩大,从而战役目标未能实现。

第三、军队的攻势缺乏坚定性,特别是在主攻方向上,这为敌方提供了机会,使其能够无阻碍地撤退并重新组织防线。

若未能针对敌方弱点实施重点打击,未能有效拓展战果,未能实现战役目标,甚至重蹈9兵团覆辙,即行动犹豫,错失追击美军良机,则将导致不利局面。依据戈尔巴乔夫所述,在此背景下,第13军团似乎遭遇了失利。

若戈尔拉乔夫之见解轻视实际情势,则其对13兵团的剖析实属无稽之谈,纯属无知者自作聪明。

依据战前规划,志愿军在西部战线确实实施了分散式攻击,并非如戈尔拉乔夫所言缺乏主攻方向。13兵团的目标十分清晰,即由弱变强,针对战斗力最低的南朝鲜军发起攻击,利用一支实力雄厚的部队冲破防线,继而构筑防御据点,以截断敌军后撤路径。

于二十五日傍晚,第三十八、第四十二军向德川、宁远地域之南朝鲜军第二军团发动攻势,而志愿军之其他部队则承担牵制美军主力的任务。随后,美国广播公司的主播对此战役进行了如下叙述:

大韩民国第二军团遭受重大打击而被消灭。在中国军队的强力进击下,未及二十四小时,第二军团即灰飞烟灭,再也寻觅不到其任何踪迹。无

在志愿军猛冲、在实施强力进攻和紧追不舍的“三猛”战略指导下,南朝鲜军队迅速崩溃瓦解,连其第7师的美国军事指导团队也无法幸免于难,该团队中的多数成员被消灭,其中一名上校、一名中校以及六名少校成为了战俘。

在南朝鲜军队遭到覆灭之后,紧接着遭受打击的是美2师。

三十八军重施旧计,乔装成溃败的南韩军,于美空军的监视下,忍受酷寒,在雪地中高速挺进,历经十四小时的急行军,跨越七十余公里,直扑三所里,占领龙源里,彻底封锁了美二师向顺川的唯一撤退通道。

一段长度为15公里的细长山间谷地,第38军占据优势地位,突袭开始执行攻击行动。遭受突袭的美2师宛如落入陷阱的猎物,连坦克炮管都来不及转向,只得无奈滞留原地,静待命运的判决;被炸毁的车辆与坦克堵塞了道路,进一步阻断了步兵的行进。

正面突破受阻后,美第2师无奈舍弃物资与重型装备,采取轻装行军转向安州实施突围,不料途中却遭遇急行进中的第40军。于是,三十八军与四十军协同作战,前者承担围剿、追击任务,后者则负责阻截,再次上演了一场痛快利落的战役。

仿效戈尔巴乔夫的观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确采取了分散作战的战略,但这种多线并进的战术,却成功地使西线美军的主力部队陷入瓦解,各小队被迫单独行动,与高层指挥系统失去联系,也未能获得盟军的援助,唯一的生路似乎只有逃亡。

美国第二师的一名军官费伦巴赫曾如此描述这一令人绝望的场景:

美国军队是逐渐消耗殆尽的,而非一次性被大量击败的。无

进而,甚至后续亦有美国军人回忆,志愿军的战术仿佛类似于印第安部落执行的惩罚方式——“鞭刑”,此乃印第安人惩治战俘或罪犯的手段之一。具体而言,他们会让本部落的战士分列两行,让被俘者或犯人穿过其间,并遭受鞭打。

自东部战线至西部战线,美国曾参与二战的老牌劲旅,携带着当时最为先进的装备,并享有海军与空军的强大支持。然而,面对志愿军这种缺乏系统性、采取地道战等土法作战的策略,这些精锐部队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败,几乎无法有效反击。

美国军队的策略颇为复杂深奥,而戈尔巴乔夫难以彻底理解。他判断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的表现欠佳,并指出自13兵团参战以来的每一场战斗都存在战术上的瑕疵,甚至批评志愿军的指挥团队缺乏专业素养。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志愿军凭借自身构建的战略框架,迫使装备精良的美军撤退至三八线,并将其逼至谈判桌前,这一军事壮举连苏联专家都难以置信。

0 阅读:1

娱Panda

简介:每天更新好看的娱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