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富李嘉诚,最近因为售卖43个港口问题被卷入舆论漩涡,名声一落千丈。
不少人开始关心李嘉诚的未来,虽然是高位售出,落袋为安,但损失了集团的名声和个人的信誉,真的值得吗?
不过,如今97岁的李嘉诚,或许更关心的不是自己的结局,而是他的两个儿子。
以后没了李嘉诚保驾护航,他们能不能守住他打下的基业?
商业巨擘的传奇一生
李嘉诚生于1928年,11岁时,抗日战争的战火蔓延,他随家人逃往香港,投靠舅舅庄静庵。
1943年,父亲李云经因病离世,李嘉诚被迫辍学,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生计,李嘉诚早早地踏入社会,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正是这段艰难的岁月,让他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得到了初步的锻炼。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凭借着自己辛苦攒下的7000港元,再加上舅舅资助的4.3万港元,创办了长江塑胶厂,就此开启了他的商业传奇之旅。
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设备简陋、人手不足,他一人身兼数职。
为了节省开支,他甚至吃住在工厂,日夜钻研技术,改进产品。
长江塑胶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他率先推出的塑胶花产品。
迅速占领香港市场,让他赢得了“塑胶花大王”的称号。
然而,李嘉诚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敏锐地察觉到了房地产市场的巨大潜力。
1971年,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成立,负责地产方面的业务,并于1972年成功上市,更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此后,长江实业在李嘉诚的带领下,不断拓展业务领域,逐渐构建起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他本人也多次荣登香港首富的宝座,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之一。
寄予厚望的两个儿子
李泽钜,作为李嘉诚的长子,自幼便在浓厚的商业氛围中成长,李嘉诚对他的教育极为重视。
1983年,李泽钜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深造,攻读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结构工程硕士学位。
1985年,李泽钜回到香港,加入了父亲的长江实业集团。
刚进入公司,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商业天赋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1993年,他担任长江企业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
1999年,他宣布进军网络,创办网站“tom”,并在次年于香港招股,达到200倍的超额认购,刷新了香港上市公司的招股成绩。
这些成绩,不仅彰显了他的商业才华,也让人们看到了他作为李嘉诚接班人的潜力。
然而,1996年的那场绑架案,如同一场噩梦,彻底改变了李泽钜的人生轨迹。
5月23日,李泽钜遭遇了悍匪张子强的绑架,他拨通了李嘉诚的电话,并索要20亿港币赎金。
李嘉诚深知张子强是个亡命之徒,于是,他展开了谈判,最终以10.38亿港币的赎金,换回了李泽钜。
这场惊心动魄的绑架案,给李泽钜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创伤。
被解救后,他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行事风格也变得更加谨慎、保守,对身边的人和事都充满了警惕。
如今,年近六旬的李泽钜,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他疲惫不堪,鬓角的白发也越来越多,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
在商业决策上,李泽钜因绑架案的阴影,变得过于保守,他的布局和投入相对滞后,导致家族企业在这些领域的竞争力不足。
与哥哥李泽钜的沉稳内敛截然不同,李泽楷自小就展现出了鲜明的个性,仿佛是一匹不羁的野马,充满了冒险精神和叛逆气质。
1983年,19岁的他也踏入了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门,主修电脑工程。
然而,校园里按部就班的生活使他感觉枯燥无比。
1987年,大学还未毕业的李泽楷,做出了一个震惊众人的决定——辍学,投身投资银行领域。
这个决定,无疑是对父亲李嘉诚期望的一次公然挑战。
在李嘉诚看来,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是进入商界的重要基石,而李泽楷的辍学,让他大失所望。
父子俩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但李泽楷心意已决,他渴望在真实的商业世界中闯荡,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成功的路径。
离开校园后,李泽楷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投资银行领域迅速崭露头角。
他先后在加拿大怡东融资有限公司和美国高盛银行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金融知识和实战经验。
然而,1990年母亲突然离世,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在悲痛之余,他决定回到香港,接手父亲旗下和记黄埔的卫星电视业务。
在和记黄埔,李泽楷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才能,对卫星电视业务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短短三年时间,李泽楷就将卫星电视业务经营得有声有色,使其成为了和记黄埔的重要利润增长点。
然而,李泽楷并不满足于此,他心中有着更大的抱负。
1993年,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将卫星电视网络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传媒大亨默多克。
这个决定,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在当时的人看来,卫星电视业务正处于上升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李泽楷却选择在这个时候卖掉,实在是难以理解。
但李泽楷却有着自己的考量,拿着这笔卖卫星电视的钱,李泽楷创办了盈科集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1999年,他抓住互联网发展的机遇,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得信佳”,并将其与“数码港”项目结合,更名为“盈动数码”,成功借壳上市。
彼时,正值全球互联网浪潮,盈动数码的股价一路飙升,李泽楷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一度直追父亲李嘉诚。
2000年,李泽楷完成了他商业生涯中的一次经典收购——以120亿美元外加盈科集团部分股权的形式,收购了拥有百年历史的香港电讯。
香港电讯在当时的香港电讯服务市场占有率高达96.5%,是一家绝对的龙头企业。
这笔“蛇吞象”的收购案,震惊了整个商界,也让李泽楷赢得了“小超人”的称号。
此后,李泽楷继续在商业领域开疆拓土,涉足金融、地产、投资等多个领域。
面临的现实困境
这次港口交易引发的舆论压力,让他和家族企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长和集团的市值大幅缩水,品牌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可能会给儿子们的接班之路带来巨大的阻碍。
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嘉诚需要在商业利益与家族声誉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他既要考虑如何挽回企业的损失,维护家族的商业帝国,又要为儿子们的未来发展做好规划和安排 。
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在风雨中飘摇,未来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李泽钜和李泽楷来说,他们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需要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家族企业走向新的辉煌。
李嘉诚说过,他有三个儿子。第三个儿子就是长实基金。就算长和公司所有实体企业都倒闭了,基金里的钱都够子孙够用10代。现在国内很多富人都已经为子孙后代建立了基金会。子孙后代吃喝玩乐都不愁,都不用做牛马
这位媒体人专不把自己的生活搞好总是专挑战李子嘉诚让他们的事业不好过李嘉诚善良善事多得点数不清他的一生就是钱多没有官方后台你这个媒体人就是不顺眼看人过不去你这个媒体人就不修德一点做人吗
90多岁的人,还算李嘉诚厉害。凭一班人、90多岁头脑要梦懂。有时候要胡言乱语、但是对钱眼开在这社会里,占9成多的人!
为了钱财连累儿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