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的军事能力怎样?私心过重行动迟缓,远不及陈玉成刚猛果决

娇洋看过去 2025-03-05 11:45:33

李秀成在雨花台战役中失利的真正原因,就是太平军在天国后期战斗力迅速下降所致,而身为主帅的李忠王对这次攸关天国生死存亡的战役之重要意义认识亦严重不足。

久居江南膏腴富庶之地的李秀成部苏福太平军素质变差,军队纪律、战斗力迅速下降,新入伙者鱼龙混杂、各怀心思 ,远不如当初两广老兵那般对天国忠心耿耿,导致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

主帅李秀成则对大形势认识不足,甚至产生误判,行动迟缓、拖沓,拖延3个月后才缓缓率军回援天京。假若李秀成一接到洪天王诏旨后, 立刻率师驰援,果断快进,集中优势兵力猛击尚未在雨花台一带站稳脚跟的曾国荃部,一举解除天京之围应该是没有悬念的。

雨花台战役进行了40余日,除白白损兵折将外,丝毫未能改变天京被湘军围困的悬危状态。洪秀全只在意天京安危,所以对李秀成的表现也十分愤慨,同时也更加焦灼不安。

为了解救天京之危,洪秀全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采纳了洪仁玕提出的一个“进北救南”计划:这个计划就是太平军主力以向北进击为名,把战场扩大到长江以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威胁武昌以及湘军老巢长沙,以牵制、分散清军兵力,减轻天京压力,造成在天京外围大量歼灭清军有生力量的可能,最终彻底破解天京之围。

这个计划执行得异常缓慢。负责率军北上的李秀成并不赞成这一计划,他虽然遵命而行,但内心并不愉快,行动缓慢不说,还屡吃败仗。而曾国藩也从缴获的太平军通信中发现了“进北救南” 的战略意图,及早作了针对性部署。

这样,“进北救南” 计划完全破产,还白白损失了20万太平军将士,损失之巨,为太平军征战史上所罕见。这样,长江以北的太平军地盘全部失去,天京与外界的联系通道也基本被断绝。不久,湘军完全实现了对天京的包围。

当时的天京已经沦为一座孤岛。当时的太平军虽屡遭挫败,战损巨大,岌岌可危,但还有一定实力。湘军虽然逆风翻盘,最终胜利在望,但力量不足。事实上,曾国荃吉字大营3万余人马,在46天的雨花台大战中, 到1861年9月18日,枪炮声逐渐平息,已经伤亡近千人,加上染疫而死者,人员损失就更多了;加上不断分兵北援,曾国荃痛感人手不足,在兵力分配上上不免捉襟见肘 ,不得不暂停在天京城下的进攻。

这种双方对峙僵持,均无力在进行大战的状态维持了大约半年之久。 1862年4月,李秀成大军自安徽六安东退,途中先后进围天长、六合。曾国荃闻讯后,深恐李秀成大举挥师东进,直逼大运河以东里下河一带,遂效仿“围魏救赵”之策,督军在天京城下发起新一轮猛烈进攻,使李秀成不敢放肆东进,而不得不率师回救天京,从而使天京攻守战进入第二阶段。(铁马冰河wu作品)第一阶段是太平军苏浙援军发动大规模主动进攻,第二阶段则是湘军对天京城外各太平军据点、要隘发动一系列进攻,以期实现合围的目的。

4月下旬,曾国荃趁太平军天京守军因数月无战事而懈怠,下令吉字营精兵趁夜偷袭雨花台要塞,结果出其不意,一举成功。曾国藩在给清廷的奏报中渲染了当时战况之激烈,甚至虚报说俘斩太平军守兵6000余人。还是谋士赵烈文比较实诚,他在《能静居日记》中写道:

“(湘军)乘贼不备而入,杀贼无多,我兵死亦止两人”。

雨花台阵地地势较高,紧挨城墙,其上筑有石垒,坚固异常,当年清军江南大营攻打数年而不能下,曾国荃仅发起一次偷袭便一举攻破之,拿下了具有较大军事政治意义的雨花台要隘。作为军事主官,忠王李秀成虽然率军在外实施“进北攻南”计划,但对于雨花台要塞的丢失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配图源于网络】

2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