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法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与加缪争吵了多年,二战结束之后,32岁的加缪认为斯大林模式与希特勒模式本质上没有区别,如果不能依靠侵略获取财富,百姓将会饿肚子,生活非常艰难。
40岁的萨特则持反对意见,萨特参加过二战,被希特勒的德军俘虏过,在集中营待了10个月,社会经验非常丰富,他认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人类可以实现人·人·平·等,再也不受剥·削。为此萨特去过非常多的国家考察,见证了苏联和东欧的战后重建工程,非常欣赏斯大林模式,在各国都是贵宾,萨特的观点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1946年-1947年,苏联爆发了第三次大饥荒,苏联开始瞒着全世界,后来有苏联人越过重重检查站逃到了西欧,告诉了西方媒体,普通农民没有路引或批条,是出不了村的。苏联无奈承认饥荒,但把责任全部推给纳·粹·德国前几年的掠夺。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要求苏联按美国要求·修·改·法·律,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美国就可以大量援助苏联和东欧粮食,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也饿死人,想加入马歇尔计划,被苏联怒斥,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萨特说,战后这两年,西欧也饿死冻死了上百名穷人或无家可归者,东欧西欧这几年饿死的人,责任都在希·特·勒和他的追随者。加缪则表示,东欧和苏联饿死的人数远高于西欧,可能差了几个数量级,但是苏联和东欧从来不公布饿死了多少人的数据,而西欧各国却公布了。萨特要求加缪拿出证据,加缪根本拿不出来。十多年里,加缪屡战屡败,加缪总是试图说服萨特,都被萨特呛了回去。直到加缪去世三十年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才有数据和资料证明加缪说的是对的。
直到1956年10月底,苏联代表华约入侵了匈牙利,51岁的萨特才明白,华约各国嘴上说的几乎都是假的,要看别人如何做,萨特不再相信斯大林模式,诺贝尔的评委们都被未卜先知的加缪所折服,可惜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已经给了希梅内斯,只好次年将诺贝尔奖颁给了加缪。萨特认真研读加缪的著作,从此之后,萨特的作品与之前的不一样了,不·再·批·判·资·本·主·义,不·再·歌·颂·斯·大·林·模·式,华约各国都将他后来的著作都列为了禁·书,但是之前的著作还是继续写入教科书,用·于·批·判·资·本·主·义·国·家。
1960年,才华横溢的加缪不幸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萨特为加缪写悼词其中一句是∶加缪的作品始终与追求公·平·正·义紧密相连,他向这个时代种种巨大的、畸形的事件展开胜负难卜的战斗!
犹太女孩乞求纳·粹将她埋浅一点,妈妈好找到她
通过萨特多年的努力,他的著作重新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因此在196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59岁的他拒绝领奖。有人觉得他51岁之前,误导了很多人,没有颜面领诺贝尔文学奖。也有人说萨特拒绝诺贝尔奖,拒绝了名誉和奖金,不仅是为了保持自由且不受到东西文化冲突的拘束,也是为了自己的独立人格,追求写作的真正意义,这种勇气值得敬佩。
1968年苏联又带着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扼杀布拉格之春,萨特和阿尔巴尼亚谴责苏联和华约。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将无法在苏联发表的部分作品,通过各种手段交给萨特主编,萨特编辑后,进行发表,索尔仁尼琴因此在197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索尔仁尼琴的护照被没收出不了苏联,无法去领奖,次年则被苏联开·除·出了作·协,萨特对此提出抗议!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彻底打破了萨特1956年之前的幻想,次年萨特去世。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2年苏联解体之后,东欧和苏联大量封·存·的·档·案·被·公之于众,原来加缪的猜测几乎都是有依据的,苏联第三次大饥荒死亡的人数不是萨特认为的与西欧差不多,而是几十万人。苏联第一次饥荒是因为内·战,情有可原;第二饥荒则是由于乌克兰和哈萨克等地的领·导人瞒·报,全世界都不知道;第三次饥荒则是由于德国入·侵。同样被德·国入侵了的法国、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卢森堡、奥地利西部山区等国家的饥荒为何却没有这么严重?
加缪和萨特谁更优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像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二人都为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