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的背二哥,红水溪的悲伤逆流成青衣江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4-09 13:22:57

详细注释与白话翻译

《经畧志》相关内容

《经畧志》(注:全名待考,可能为明代记载四川边政的文献,类似《四川经畧志》)记载:

黎州(今四川汉源)、雅州(今四川雅安)的各少数民族,即“天全六番”诸部,散居在两州之间。宋代时多次成为边患。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威州保宁县(今四川理县)探知“风流部”等部落欲入境劫掠,知县张文礼封锁蛇浴山路,禁止通行。蕃人从蛇浴岭后开辟新路,到村落抢劫。

四川宣抚司派永康军知军李繁等讨伐,蕃部投降。

十一月,砂平蕃部首领高志良到碉门(今四川天全)互市,与居民斗山鹧(一种鸟类赌博游戏),输后向寨官喻炳投诉,喻炳责罚了他,高志良怀恨离去。

次年正月,高志良进攻碉门,四川制置司派李俊抵御。

官军未到,高志良已后悔,想偿还烧毁的房屋并赔钱赎罪,但守臣不敢主事,将事务交给兵官。兵官想邀功,喻炳也想报私仇,便潜入砂平焚烧蕃人房屋。

蕃人起初躲藏,随后聚众反击,官军失利,蕃人追击到荣经、芦山(今四川荥经、芦山)后返回。

乾道九年(1173年),青羌、吐蕃部落“奴儿结”等因黎州拖欠马价,侵扰安静寨,推官黎商老等抵御失败战死。安抚司派钤辖李彦坚支援,蕃人到黎州悔罪,恢复互市。十一月,蕃人再次侵犯安静寨,杀掠军民千余人,黎州守臣邵降年及通判吕宜之招募邛部川蛮兵合力击退蕃人。

淳熙二年(1175年)五月,奴儿结等与元人、汉人到黎州受犒赏,但因互市长期受阻而怨愤。白水寨守将王文才与蕃人联姻,诱使其抢掠,黎州知州陆东将王文才斩首示众。

明朝在黎州设安抚司,天全六番设招讨司,采用“以夷治夷”策略。从洪武年间至今(明代中期),边疆安定,雅州与招讨司辖下蕃人偶有争讼,因疆土相连,势所难免。

《上南志》相关内容

《上南志》(注:全名待考,可能为记载四川上南道的地方志,上南道辖雅州、嘉定等府)记载:

雅州通往西番的道路有三条:灵关、碉门、始阳,其中碉门最为要害。灵关镇在芦山县北82里,即《蜀都赋》中“廓灵关而为门”所指。《四夷考》记载:碉门等处安抚司,元代设在雅州,后改吐蕃宣慰使司。明初,宣慰使余思聪、王德贵归附,将司降为州。碉门百户所设在天全六番边界,设有茶课司,管理互市。

《土夷考》及其他文献内容

《土夷考》记载:荣经县(今四川荥经)界内悬崖栈道间,有杂道长官司及飞越庙。县西北“紫眼关”与西番相接,方圆约40里,袤百里,从瓮溪、飞水小路可直通冷碛(今四川泸定冷碛镇)。蕃人在紫眼关设堡,大渡河官军驻守。当地“大坝、筒车”等五姓夷人结茅而居,以“老人”处理纠纷,赋税按时缴纳,因茶商往来获利。正西“乾河”直通碉门,属天全招讨司辖地。

古氐羌之地,晋代以前无详细记载。宋代至五代,土人高曩、阁藏等归附,设碉门、黎、雅等六安抚司。元代置天全招讨司,明初合并为“天全六番招讨使司”,隶四川都司。其地东西宽190里,南北长210里,东至雅州,西至长河西司,南至荣经,北至灵闩道,为南诏咽喉。辖马村、苏村等六部落,称“六番”。

天全招讨司治所在碉门城(元代碉门安抚司),内有碉门百户所,属雅州千户。渡河以西有真官招讨司、鱼通安抚司、冷碛十八寨,为三十六种蕃夷出入之路。

元代段平章夫人为高招讨之女,能作诗词,曾劝段氏归顺。明代弘治年间,招讨高崧之妻杨氏20岁守寡,终身不改嫁,获朝廷旌表。碉门百夫长姜珏之女嫁王佐,生女王氏嫁高昻,母子皆早寡,人称“双节之家”。土官承袭时因嫡庶不分常引发诉讼,若如云南土官将宗枝名册存于藩司,可避免此类问题。

关键名词注释

1. 天全六番:明代对天全(今四川天全)周边六个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元代设招讨司,明代沿用“以夷治夷”政策。

2. 碉门:今四川天全县,为川藏交通要冲,历代设关隘、互市市场,明代为天全招讨司治所。

3. 安抚司/招讨司:明代羁縻政策下的地方军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管理,受地方都司节制。

4. 互市:中原与边疆民族的贸易往来,宋代以茶、马交易为主,明代设茶课司管理。

5. 羁縻州: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松散管理模式,保留当地首领统治,纳入中央政权体系。

文献价值

本文通过宋代边患记载与明代制度对比,展现西南边疆“以夷治夷”政策的延续性,以及民族贸易、地理交通在边政中的重要性。碉门、灵关等关隘的记载,为研究川藏古道提供了史料支撑。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