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南宋初期历史,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史料价值极高,对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三朝的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等都有记载。南宋初年,宋金之间的战斗与议和,是时代的焦点,徐梦莘写得比较详细。
《三朝北盟会编》中,有一段记载,是吉州人周南仲给宋高宗的奏折,强调南宋存在的弊端:中兴名将众多,但不是金军对手,无法收复中原。
史载:“刘光世窃琳馆之清名,张俊负跋扈之大恶,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裹粮坐甲,首鼠两端。”
周南仲看来,刘光世沽名钓誉,有名无实。张俊跋扈,罪大恶极。岳飞、吴玠、韩世忠之流,拥兵自重,首鼠两端,坐视败局。如此拉跨的表现,宋军岂能击败金军,收复中原呢。
周南仲奏折,把南宋中兴名将数落一顿,貌似没有一个可用之人。那么,周南仲所言可否属实呢?客观分析,周南仲一语中的,道出了南宋的尴尬。南宋能偏安一隅就是万幸。
说起南宋名将,及其对金军战绩,人们可以列举出一系列大捷。吴玠、吴璘兄弟有仙人关之战、饶凤关之战、和尚原之战。刘锜有顺昌之战,张俊有明州之战,王德有柘皋之战,岳飞则是郾城之战、颍昌之战、临颍之战、朱仙镇之战,韩世忠是黄天荡之战、大仪镇之战。
宋史里面,中兴名将的这些大捷,无不是击败金军十万或者十几万,主帅兀术多次狼狈逃走,或者仅以身免。总之,兀术就是南宋名将制造者,专门给南宋将领刷经验。有一句笑话:打不赢兀术,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
问题来了,南宋中兴名将众多,大捷不断,为何是南宋对金称臣纳贡,连天眷和议的成果都保不住呢?完颜昌把陕西、河南送给南宋;绍兴十年北伐,中兴名将连河南、陕西都拿不回来,还被迫议和呢?
南宋局部获胜,必须承认,但大规模会战惨败,也是事实。岳飞、吴玠、吴璘、韩世忠、张俊终究没能让南宋避免称臣纳贡的结局。南宋先是称臣纳贡,后则是侄子,金国是君主、叔叔、伯父。
用事实说话,岳飞、吴玠、韩世忠确实能打仗,也赢得不少胜利。张俊、刘光世就一般,还没见到金军就要逃走。如果不是从龙之功,在赵构最困难的时候,张俊、刘光世及时出现,他们也无缘“中兴四将”,地位比韩世忠、岳飞高。
中兴名将,不缺乏能打仗的人。为何周南仲却责骂岳飞、吴玠、韩世忠这些勇猛善战将领呢?周南仲是读书人,胸怀天下,不会故意贬低将帅,他一心只为宋朝的中兴大业着想,连秦桧都敢参劾,可谓忠义之士。
周南仲上奏赵构,主要目的不是责骂岳飞、韩世忠、吴玠,而是引出南宋初年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劝谏赵构。周南仲的奏折,道出了南宋的辛酸,能守住东南半壁江山就天大的幸运,收复中原,直捣黄龙只能是个梦。
岳飞、吴玠、韩世忠为何拥兵自重,首鼠两端?刘光世为何喜欢逃走,张俊为何嚣张跋扈?究其原因,就是宋军没有一位得力的主帅,可以节制各路兵马,让大家心服口服,不敢抗命。
《三朝北盟会编》里,周南仲奏折数千言,给出的结论是“无主帅故也”。所以希望赵构能效仿刘邦、刘秀、李世民、宋太祖这些雄主,要御驾亲征,自己上战场指挥,这样才能实现中兴大业。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北宋末年,宋军确实不是金军对手,20万西军连辽国的残兵败将都打不赢,更别说碰瓷女真骑兵了。但是,金军在内斗,许多高手被杀,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时,宋军、金军战斗力差距并不大。
岳飞及其“岳家军”,此前都是刷农民起义军、伪齐军的经验,很少直接与金军过招,其他中兴名将也大多如此。吴氏兄弟在陕甘防守,野战打不赢金军,只能守城而已。
刷够了经验,宋军提高了战斗力,在1140年北伐时,已经具备与金军进行野战的能力。岳飞在河南的战斗,与金军打得有来有回,属于进攻型战斗;刘光世部将王德,则在柘皋之战中出尽风头,打垮兀术前锋韩常军团。
可以说,绍兴十年的时候,宋军、金军处于一个档次,单兵战斗力相差不大。如果宋军还很虚弱,兀术在取得淮西会战胜利后,就应该继续1129年的搜山检海作战,渡江追击赵构,灭了南宋,而不是立刻撤退,见好就收。
1141年淮西之战惨败,几乎葬送了绍兴十年北伐的所有成果,最后签署绍兴和议时,连此前与完颜昌签署的天眷和议成果都保不住。淮西之战,暴露出宋军的软肋:缺乏主帅,打不赢大型战斗。
赵构对淮西会战,可谓相当重视,岳飞、张俊、韩世忠、刘锜、王德、杨沂中等名将全部需要参战,赵构还直接使用御札指挥,并把自己的亲兵殿前司的3人马拿出来。为了获胜,宋军总计兵力大约20万,可谓全明星上阵。
宋史中,局部战斗各种吊打兀术的名将,在淮西会战中表现相当拉胯。宋军大溃败,殿前司几乎被全歼,岳飞还没抵达战场。岳飞被处死,第一条罪名就是拥兵观望,没有参与淮西战斗。
淮西会战,宋军喜提“被金军各个击破”。没有打赢兀术,就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名将,如今兀术却把中兴名将全部吊打一顿。金国初年,兀术只能算二流将领而已,如果不是女真贵族内斗,也轮不到他当主帅。
喜提“各个击破”,是缺乏主帅的必然结果,宋军各自为战,能打赢大规模会战才怪。岳飞为何不去淮西,是害怕金军吗?答案是否定,是不敢招惹张俊,因为张俊不希望他来,岳飞只能延缓进军。
赵构使用御札指挥岳飞,按理说岳飞应该听赵构命令,干嘛要看张俊面子呢。张俊为何敢让岳飞“不来”,才是问题的关键。南宋初年,中兴将帅类似山头,他们未必把赵构放在眼里,赵构也未必直接指挥得动。
赵构基本盘很弱,自己又没打仗的本事,将帅岂能服从呢?苗刘兵变,为发生在开国皇帝身上?岳飞为何敢赌气上庐州守墓,说不来就不来?大家都是宋军,都是赵家的将士,岂能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都是赵构太弱的结果。
赵构自己带兵打仗,没这个本事,依靠其他将领就可以吗?答案是否定,南宋中兴名将序列,没有谁能担当得起主帅重任。岳飞能打仗,但资历太低,能指挥得动韩世忠、张俊、刘光世才怪。
岳飞从小兵做起,赵构一手栽培,但在从龙之功面前,在西军旧部面前,岳飞资历明显不足。岳飞征战一生,从未担任主帅,从未能节制各路兵马,岳飞只是北伐的“之一”而已。
皇帝赵构军事水平不行,南宋中兴将领互不统属,甚至相互拆台,岂能打赢金军呢?例如,苗刘之变时,王德不服韩世忠,韩世忠非要阻拦王德去追击,结果王德打死了韩世忠麾下猛将陈彦章。
南宋、金国之间的战斗,不是一般的冲突,而是国运之战。南宋想要收复中原地区,前提条件是宋军要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号令严格,而不是各自为战,局部打赢,会战则大溃败。
从皇帝到将领,南宋就找不出一位优秀主帅,就只能偏安一隅了。赵构最信任的大臣,也是唯一在南宋担任主帅,节制各路兵马,指挥中兴名将战斗的,是丞相张浚。问题是,张浚的特长是治理民政、训练士兵,而不是带兵打仗。
张浚是北伐的一面旗帜,可以把主战派聚集起来,可惜又不能打仗。张浚的一再失误,让赵构发出感叹:“宁可亡国,也不用张浚”。隆兴北伐时,宋孝宗让张浚出山督师,赵构让孝宗三思,但孝宗不听,喜提符离惨败,以及“隆兴和议”。
周南仲虽说是文人,却敢于参劾官员,批评朝政得失。中兴名将表现拉胯,周南仲道出缘由:“无主帅故也”。如此,周南仲建议赵构离开江浙,亲自上阵,以帝王身份在前线指挥,方可收复中原,实现中兴。
御驾亲征,赵构没这个能力,否则也不会一路逃走。作为创业帝王,赵构本身基本盘很弱,又没有亲自带兵打仗的军事能力,南宋就只能偏安一隅。自古中原王朝,如果创业帝王打仗都不行,王朝的武德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