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毛岭大战越军总指挥黎威密:在越军中辈分甚高,战后结局如何?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5-02-09 11:40:56

在越南人民军的将领名单中,黎威密(Lê Duy Mật)的名字始终笼罩着一层耐人寻味的迷雾。

中国军迷接触到这个名字,始于著名的1984年7月12日“7.12”老山松毛岭大战,在那次战役中黎威密指挥的越军调集了6个团的兵力,以几乎绝对人数优势向解放军阵地发起疯狂进攻,但最终依然遭遇惨败。

其实黎威密在越南军队中的辈分很高,这位1927年出生于海防市的革命元老,亲历了抗法、抗美、柬埔寨战争及中越边境冲突等重大历史节点,本该成为越南军队中数一数二的权威人物,但不巧却在每个关键转折处屡屡错失机遇。

如果能够简单了解一下他的军旅生涯,就不难其经历发现如同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战争寓言,揭露出越南军史上那些被宏大“胜利叙事”掩盖的灰暗面。

一、抗法战争中的新星(1944-1954)

1944年,才17岁的黎威密加入了越盟的地下抵抗组织,在北部湾沿岸的游击战中崭露头角,与侵入越南的日军和越南伪军作战。

日军入侵越南

年轻的黎威密凭借着勇猛善战、善于思考的优势,从排长迅速晋升至第三联区主力238团团长。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越军每个主力团约1500人,但装备奇缺,士兵们的武器70%来自战斗中的缴获,这要求指挥官必须具备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也可以看出黎作为一个中级指挥官的基本功是合格的。

1945年9月,法国殖民者在日本投降后卷土重来,又在1946年12月19日悍然炮击越共中央所在地河内,次日胡志明发出《号召全国抗战》的告人民书,越南抗法战争全面爆发。

在抗法战争中黎威密表现突出,1952年的南定战役中,黎威密首创“梯次渗透战术”,将全团分为若干40-50人的突击组,利用夜幕掩护分批次渗透法军防线,使238团成为突破红河三角洲防线的先锋。

时任越军总指挥武元甲将军在此后的战役总结中特别指出:“238团的渗透战术,为平原攻坚战提供了新思路。”

抗法战争时期的越军

但黎威密的辉煌时刻在1954年奠边府战役时戛然而止,作为距离战场最近的预备队,238团因未能及时驰援主攻方向的316师而备受争议。

战后总结会上,中国军事顾问团成员王砚泉(1961年少将,后任昆明军区副政委)对238团的表现提出质疑:“该团距离战场仅15公里,为何抵达预定地点竟能延误12小时?”

虽然这次拙劣表现随着奠边府的大胜而被掩盖,并没有影响黎威密的升迁,但也能看出其在指挥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并为其人生埋下了伏笔。

二、胡志明小道的奠基人(1961-1967)

1961年,黎威密迎来人生转折点,他与黄参少将共同指挥的南塔战役为“胡志明小道”的开辟扫清了障碍。

在这场被西方称为“老挝走廊争夺战”的战役中,黎威密创造性地将工兵部队编入战斗序列,用炸药在山体上开辟出上百个隐蔽仓库,为主力部队作战提供了强力保障。

在“胡志明小道”艰难跋涉的车辆

美国中央情报局1963年提供的一份机密报告显示:“北越在南塔建立的补给站,可储存1500吨物资,足够3个师维持两个月作战。”

虽然被称为“后勤天才”,但黎威密的战场指挥能力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在1965年的波来古战役中,他指挥的运输部队因过度依赖骡马运输而严重削弱了机动性,遭美军AC-130炮艇机精确打击而几乎全部覆灭,导致前线三个师断粮三天。

时任南方局书记阮志清因此大为光火,在给河内的密电中毫不客气地批评道:“黎的固执己见已严重影响战役进程。”

三、春节攻势的转折点(1968-1969)

1968年的春节攻势成为黎威密军事生涯的分水岭,他指挥的第8军区负责进攻湄公河三角洲重镇美荻市,但此次战役从规划开始就存在致命缺陷。

后来越军军史总结说,黎威密犯了三个主要错误:其一,将3个主力团的4500多人分散在长达30公里的战线上,根本难以相互支配合;其二,未建立稳固的渡河保障体系;其三,黎不合时宜地要求无线电静默,导致各部队协同失灵。

反击“春节攻势”的美军士兵

虽然第8军区在初期突袭得手,但在美军第9步兵师的反攻下,缺乏重火力的越军很快被打得溃不成军。

越军的装备损失尤其惨重,后来解密的美军作战日志记载称:“敌军在撤退时丢弃了87%的迫击炮和全部重机枪。”

而且黎威密为保存实力过早撤出战斗,导致友邻的第7军区侧翼暴露,严重影响了整个战役的结局,这种保存实力的做法,与同时期武元甲“不计代价坚持到底”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在次年南越军的“全胜-69”扫荡行动更彻底暴露了第8军区的脆弱性。在此战中,黎威密苦心经营的“三道防线”(外围游击区、机动防御带、核心地道网)在美军装甲部队的碾压下土崩瓦解。

最讽刺的是,第8军区引以为傲的“地道城市”新安市,竟因雨季排水系统故障自行坍塌。美国《时代》周刊报道说:“黎将军的地道比南越军的炸弹更有效率地摧毁了自己。”堪称丢脸丢到了国外。

在越南雨季行军的美军

四、柬埔寨战场的回光返照(1970-1978)

不过人生就像海浪有落有起,因失利被贬为第9军区副司令后,黎威密在柬埔寨战场意外找回状态,他主导的将主力部队化整为零,以连排为单位多点袭扰的“蝗虫战术”让柬埔寨的朗诺政权疲于奔命。

1971年贡布战役中,他指挥新建的Z15团(由5个柬埔寨营整编)创造了“日进35公里”的突袭纪录,让柬埔寨政府军闻风丧胆。柬埔寨战地记者诺罗敦·帕花因此写道:“黎的部队像影子般穿梭在丛林里,每次出现都带着死亡的气息。”

随着1970年代后期柬越关系恶化,黎威密又参与了侵越计划,但其军事思路却与其他同僚严重相左。

作为制定“X-20计划”(入侵柬埔寨作战方案)的核心成员,黎威密坚持的传统步兵突击理念与现代化战争需求产生激烈冲突。他主张的“三梯队波浪进攻”在实战中被证明难以突破机械化防线,最终被黎仲迅的“装甲楔形战术”取代。

黎威密虽然才51岁,却俨然成了越军指挥部里的“老古董”,苏联军事顾问伊万诺夫在回忆录中评价称:“黎将军的思维仍停留在奠边府时代。”

一张越军前线指挥部的照片

五、老山战役的终极溃败(1984)

1984年越军策划的旨在夺回老山阵地的“MB-84”行动成为压垮黎威密声望的最后一根稻草。作为第2军区副司令兼河江前线总指挥,他在战役筹备阶段连续出现重大失误。

一份后来的越方战役总结指出,越军的弹药储备只达到了计划的32%,2.8万计划投入的兵力只达到了56%,炮兵多花了一倍的时间才集结到位,计划的350台通讯设备只到位了36%。

更具灾难性的是情报失误:中国军队通过无线电侦察截获了越军完整的作战计划,昆明军区前指甚至比越军师级指挥官更早知晓进攻时间。

7月12日凌晨的松毛岭血战中,解放军14军40师用66式152mm加榴炮编织的火网将越军进攻队形切割成碎片。

此战越军单日伤亡3700余人,创造了越军在整个老山争夺战时期的伤亡纪录,事实证明:黎威密坚持使用奠边府战役时的“人海战术”,而解放军早已建立完善的炮兵雷达侦测体系,双方在战术指挥上存在代差。

解放军炮兵在松毛岭战斗中发挥重要作用

战后苏联驻越武官列别杰夫在给克格勃的报告中写道:“越军指挥层对现代战争的理解,至少落后中国十年。”

六、将星陨落与历史的吊诡(1984-2015)

松毛岭惨败后,黎威密的命运急转直下。1987年第二军区司令武立病逝时,越南国防部选择比黎威密年轻18岁的邓军瑞接任,堪称侮辱性极强。

此后近30年里,黎威密在军人的职业生涯上未能前进一步,在河内66号招待所赋闲期间,黎威密撰写的《现代丛林战争研究》手稿被总参谋部以“脱离实际”为由退回,令他失落到极点。

扎心的还有:曾在黎威密手下担任中尉的范文茶后来成了越南国防部长,他在2001年视察老山战场时,特意绕过了昔日长官的故居,这显然不是无意的疏忽,而代表了越南官方的态度。

晚年黎威密

2015年黎威密去世时,官方讣告仅以“退休军官”相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年并肩作战的黄参被追授人民武装力量英雄称号,连他在柬埔寨战场的老对手洪森都发来唁电。

或许,黎威密的失意可以用其墓志铭上的那句越南谚语概括:“顺风时忘记调整船帆的人,终将被巨浪吞没。”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