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历史大剧《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在剧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戏份,那就是康熙第八子胤禩在雍正继位后,联合九门提督隆科多并组织关外八位旗主王爷掌控了京师兵权企图逼宫架空雍正。
这段情节十分精彩也是全剧的高潮大戏,但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剧中的这段高潮大戏其实完全是编剧所虚构,与真实历史上的情况完全不符。
在剧中把八旗的旗主王爷描述的权力很大,想一想清朝的八旗旗主基本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侄辈,而且都有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旗主也是世袭罔替。因此编剧想当然的就认为八旗旗主家族的权力是世代传承,肯定根深蒂固,那自然就成了胤禩实施逼宫计划的重要助力。
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清朝自顺治皇帝成年亲政之后,顺治就一直努力削弱和打压八旗旗主的权力以及政治影响力,强化中央集权。
在顺治临终时安排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外姓大臣辅政,而并没有安排皇室成员辅政,就是因为顺治早就和母亲孝庄太后商量好了,绝不能让大权落入皇室成员手中,其用意就是为了淡化皇室成员包括八旗旗主在内的政治影响力,从而确保他的儿子康熙将来能稳定的掌控皇权。
而且八旗旗主并没有八位,实际清朝的八旗旗主只有五位,清朝在入关之前就是皇帝亲自统领两黄旗,在顺治亲政之后,他清算了已经去世的皇叔摄政王多尔衮,而多尔衮所统领的正白旗则被顺治收归皇帝亲自统领。
自顺治之后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三旗是没有旗主的,如果非要说旗主,那么旗主就是皇帝本人。这三旗也被民间俗称为“上三旗”,而其余五旗则被称为“下五旗”。
因此清朝的八旗旗主实际上只有五位旗主,这五位旗主家族都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并且也世袭罔替旗主身份,分别是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再有,清朝的旗主王爷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那样居住在盛京沈阳,清朝的旗主王爷必须居住在京城受到皇帝的监视,这也是清朝的组织规矩,在清朝时,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这六个级别较高的皇族爵位受封者是不能随意离开北京,想离开北京必须得到皇帝批准才行。
顺治亲政后就开始打压这五位旗主家族的权力和政治影响力,到顺治后期时,五位旗主基本都已失去兵权。
再到康熙时期,康熙对旗主王爷家族的打压更加厉害,旗主王爷基本都是富贵闲散皇室,在朝廷上没有太大的政治权力,只有正红旗旗主代善的孙子康亲王杰书比较受康熙重用,而杰书也是靠在战场上拼杀才获得的器重和信任,他在平三藩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
到了雍正继位之后,雍正第一时间就着手对旗主王爷进行了深化削弱。本来八旗的每一旗都是由若干牛录组成,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其首领称牛录额真,后汉化官名为佐领;五牛录编为一甲喇,首领为甲喇额真,汉化官名为参领;五甲喇编为一固山,首领为固山额真,汉化官名为都统。
一固山就是一旗,在清初时期固山额真也就是都统都是直接对旗主负责,是旗主管理本旗的重要属官。顺治亲政后,顺治要求都统不必对旗主负责,直接对皇帝负责,旗主从此就失去了管理本旗的权力。
但是顺治做的并不算绝,虽然旗主不能管都统了,但是旗主还有权力干预本旗佐领的任免,旗主在本旗内部可以说还算是有点权力的。
而八旗佐领又分为内佐领和外佐领,内佐领又称为包衣佐领,主要是负责管理为王公贵族提供服务的包衣奴才,外佐领又称旗分佐领,主要是负责管理八旗军务的。
雍正继位没多久就下了圣旨,明确要求旗主不再有权力任免外佐领,旗主的权力只限于任免所属王府的内佐领。雍正这一招就是进一步削弱了旗主王爷在八旗内部的政治影响力,使得旗主王爷彻底不能再插手八旗军务。
如果说雍正之前的旗主王爷还能利用任免佐领的权力在八旗军队基层军官那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雍正继位之后,这些旗主王爷就基本废了,彻底失去了政治地位和军事地位。
所以就看历史上顺治、康熙、雍正祖孙三代对八旗旗主权力地位的削弱,在雍正继位后,旗主王爷基本就是富贵大闲人了,他们哪敢跟着胤禩去逼宫,主要是想逼宫自身条件都不允许啊,因此就这点来说电视剧中旗主王爷通过掌控京师卫戍军权向雍正逼宫的事就根本不可能出现。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最大虚构的地方就在于放大了胤禩的影响力和权力,尽管历史上真实的胤禩确实很有能力也深受朝臣拥护,但历史上的胤禩并不像电视剧中那么强,他在雍正继位后基本就被雍正完全压制了。
其实想一想也是,雍正继位时已经45岁,这个年纪正是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从政经验的时候,试想一下,极其老练的雍正怎么会在继位后如此被动。
历史上的雍正继位之初确实是人心不稳,但是雍正为了稳定人心,对深得人心的胤禩进行了明升暗降的手段安排。
胤禩在雍正继位后被册封为廉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雍正即位之初总共册封了四位总理事务王大臣,分别是康熙第十三子怡亲王胤祥、大学士马齐、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胤禩。
当时看似雍正对胤禩很器重,实则在权力分配时胤禩最弱,四位大臣中胤祥最受雍正喜爱和信任,负责管理户部、会考府、造办处、圆明园八旗禁军,还参与西北军事谋划;马齐作为大学士负责政务;隆科多则是以九门提督身份兼管吏部,主要负责京畿卫戍和官员人事任免调动;而雍正只让胤禩负责工部和理藩院事务,也就是让他负责管理工建事务和蒙藏地区事务。
从这个权力分配中能看出来胤祥权力最大,掌管了财政、人才选拔、宫廷警卫以及还能参与西北军事调动规划,胤禩的权力实际是四人中最小的,甚至还不如马齐和隆科多。
这个权力分配就是雍正的精心安排,马齐和隆科多是康熙留下来的顾命大臣,他们俩坚决执行康熙遗诏,拥护了雍正登基,雍正肯定要对他们进行笼络和封赏,而胤祥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自然要被委以重任,胤禩的权力最小,但排名却居四人之首,就属于是被雍正捧得很高,安稳住了人心。
而且在四人中隆科多在雍正继位之前就被其极为笼络,马齐是康熙遗诏的忠实拥护者,胤祥那是雍正的铁杆支持者,所以胤禩本身就显得很孤立,再加上他的权力并不大,胤祥的权力却很大,他基本被胤祥所制衡。
剧中还交代胤禩拉拢隆科多,让隆科多用步军统领衙门的军队换防了宫廷侍卫,这种事在历史上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先不说历史上的隆科多当时没有理由去投靠胤禩,就拿换防来说也不可能,当时掌管宫廷禁卫的是胤祥,胤禩怎么可能通过胤祥去换防宫廷禁卫。
总之一句话,历史上的雍正继位时已是中年人,手段成熟,经验丰富,他在继位之初就通过各种调换官职已经把京城内外军权全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
不光京城内外军权都被雍正牢牢掌控,连西北的军权也被雍正所掌控,雍正继位之后立刻就以奔丧的名义从西北召回了统军的胤禩一党成员胤禵。
当时雍正让堂兄贝勒延信暂代胤禵成为护理抚远大将军,但是雍正很快发现延信也与胤禩关系亲密,他立即就罢免了延信,改用心腹大将年羹尧接替抚远大将军,可以看出历史上的雍正对军权十分敏感。
而且历史上的雍正十分好猜忌,他特别喜欢听别人打小报告,他在位13年让百官互相监督弹劾的密折数量比康熙在位61年的总和还多十倍,可见在雍正时期是纵容百官互相检举揭发。
并且雍正为了刺探京城王公贵族的动态,他专门设立另一个特务机构叫粘杆处,这是他未登基之前在雍亲王府中就设立的机构,登基后这个粘杆处被设立成正式单位,对外称尚虞备用处。
这个特务机构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帮助雍正监督刺探京城文武百官和王公贵族的动态,在这种情况下,胤禩根本不可能去与隆科多结交。
可以说历史上的雍正继位之后就把胤禩给压制住了,胤禩在当时根本没有任何操作空间,所以据史料记载,胤禩被封为廉亲王兼总理事务王大臣之后,他的亲信上家中给他道贺,他却愁眉不展,而他的妻子郭络罗氏则说:“有什么可贺喜的,我们夫妻不过是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而已了。”
可以说历史上胤禩夫妻对当时的局势已经看得很透彻了,雍正根本不允许他有任何可操作性,他只能等待雍正开始收拾他。
历史上的雍正最擅长的政治手段就是明升暗降,他后来收拾居功自傲的年羹尧时,也是用的这个手段,把年羹尧平级调任杭州将军,然后就开始对其动手。同样后来收拾隆科多时也是如此,雍正忌惮隆科多手握步军统领衙门兵权,先将隆科多调离九门提督之职,随即就将其清算。
所以雍正收拾年羹尧、胤禩、隆科多三人用的都是同一种手段,先把他们捧起来架空,然后再清算,而且雍正并不像电视剧中在后期将他们收拾了,而是在继位之初就将三人都收拾了。
最先是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被雍正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雍正四年(1726年)以四十条大罪将胤禩褫夺爵位并削除宗籍并改名“阿其那”囚禁折磨致死;雍正五年(1727年)将隆科多以四十一条大罪罢官夺爵囚禁致死。
雍正收拾年羹尧、胤禩、隆科多这三个不稳定因素是非常雷厉风行,根本不给他们三人任何反应和操作空间的机会,直接就全都拿下。
因此历史上的雍正行事非常果断且手段成熟稳辣,并不像电视剧中一直拖到最后才把他们都解决掉。实际上胤禩在雍正继位后基本对其没有实质性威胁,雍正杀他只是因为他的存在让雍正感到不安。
所以真正的历史上胤禩根本不可能也没机会去组织八王议政逼宫的事情,电视剧为了创造戏剧冲突,把胤禩刻画成了终极反派,成了雍正的一生之敌。虽然这样的剧情看起来很精彩,但千万不要把剧情当真。
历史上的雍正肩负着上承康熙盛世,下启乾隆盛世的重任,他是希望成为有一番作为的皇帝,因此他不会把精力放在内耗上。他的行事风格也是清朝皇帝中最为雷厉风行的一位,他继位之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尽快把一切不稳定因素全部拔除,然后踏踏实实开创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