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鸿蒙智行发起“全民出行安全倡议”,呼吁规范使用智驾领航辅助功能,并计划在5月1日至5日,线下开展智驾安全科普活动。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快速迭代、车企竞争重心转向“智驾赋能”的行业背景下,这样的安全倡议及时必要且更需有效践行。
随着传感器、芯片、软件算法等软硬件技术持续突破,以及相关产品成本的大规模下降,当前我国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已迈入市场规模化应用阶段。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L2级辅助驾驶及以上新车销量达1309.4万辆,同比激增31.5%,渗透率达57.3%。考虑到今年年初已有车企将L2级辅助驾驶车型价格下探到7万元级别,越来越多车企将加快推进“智驾平权”战略,预计今年这一渗透率有望再创新高。
与渗透率的快速提升相比,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潜在的安全风险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尽管这几年我国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进步明显,但相关产品仍处于技术完善阶段,各项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无论是“视觉感知”,还是“融合感知”,都不具备全天候感知能力,特别是在暗光、逆光、雨雪、雾霾等环境条件下,感知能力有待提升。此外,受限于驾驶场景的不可穷尽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采用数据驱动的端到端大模型,也很难对所有驾驶场景实现完全理解。
智能辅助驾驶产品技术要求不明确、测试评估不充分,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目前,我国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相关标准尚在研制中,整体安全保障有待提升。部分产品对驾驶员注意力监测与提醒不充分,易导致驾驶员脱离动态驾驶任务;不同产品在驾驶员主动干预时的响应要求不同,易导致驾驶员对系统产生误用;部分产品状态提示信息不完善,易导致驾驶员在必要时不能及时控制车辆。此外,不少产品还不具备针对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数据记录能力,且未通过测试、评估等手段进行充分验证,难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少车企为体现科技领先感和产品力优势,常常夸大自身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甚至虚假宣传。一些充满科技魅力的宣传词模糊了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的界限,让人们对智能辅助驾驶产生如“自动驾驶”般的技术幻觉与盲目信任。不少消费者误以为机器可以取代驾驶员,无视路况、不分昼夜、不管雨雪地重度使用智能辅助驾驶。
而有些自媒体利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演示脱手、脱眼等不规范操作,甚至直播“一边开着智能辅助驾驶,一边呼呼大睡”等极端案例,也加剧了智能辅助驾驶传播乱象。这些短视频误导消费者高估产品的安全水平,对智能辅助驾驶过度信赖,为交通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在从电动化加速驶向智能化。作为智能化的重要内容和产业发展趋势,“智驾”是我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汽车产业未来战略的制高点,是国家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关联众多重点领域协同创新、构建新型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载体,在塑造产业生态、推动国家创新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智驾”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依赖技术突破和市场推动,也需要安全保驾护航。如何建立“智驾”全生命周期产品管理方式,通过制度保障与行业自律双轮驱动,最大限度防范产品应用风险,实现技术创新和安全风险的平衡,这是摆在监管部门和车企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作者:杨忠阳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