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实现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深入认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意义,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一、具有重大原创性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第一个结合”到“第二个结合”,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具有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志性意义。“第二个结合”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实质上也是精神上的独立性。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因此,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古今中西”的态度,也是为什么我们要走“相结合”之路的缘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第二个结合”为实现民族复兴奠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实际上,这正是对“两个结合”理论和实践逻辑的揭示,也是对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思想路径和实质的揭示。
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扎根中国大地,守好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信念之正,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立足中华文明突出特性
正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才能相互成就。高度契合首先是思想相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并非是抽象意义的理论“投合”,这种契合更多是在实践中显现和发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几千年发展留传下来的概念范畴,更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追求的血脉。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五个特性是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传承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这种连续是历史,也是传统。承继这份遗产,我们要敬畏历史、尊重传统。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中华文明之所以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正在于其“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品质。如果说连续是结果,创新就是原因,而追求统一也是其追求创新的价值所在。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统一的价值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缘由,也是我们自信的结果。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开放包容的精神气度。我们始终认识到,兼收并蓄才能发展自己。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开放中实现的。和平性是中国数千年维护统一、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多年而不中断的重要因素,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国与国的各种关系之中,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之内。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建天人合一、群己合一的世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人与人关系的处置之道,更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在中国生活28年,他在自己留下的《中国札记》中提到,他看到明朝军队装备优良,是世界上最好的军队,但都是防御性的。他说:“我仔细研究了中国人长达四千多年的历史,我不得不承认我从未见到有这类征服的记载,也没听说过他们扩张国界。”
从“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是“相结合”的不断深化。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不断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三、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人类和世界将向何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样的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仅是这一“全新选择”的思想文化基础,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使命和责任所系。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制度。强调文化的主体性和我们掌握思想文化的主动是统一的。只有坚定文化的主体性、坚定自我,我们才能敢于勇于“相结合”,这是自信也是自立。实践已经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融注于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时期,同时,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我们正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第二个结合”不是在书斋里,而是在实践中。这一结合是融合也是创造的过程。从文化体用来讲,我们的主体性是民族生命之体,而“结合”为用,即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明体达用。所以结合是化学反应,是消化吸收的过程。如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又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既是顺应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现实体现。我们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和而不同”,要比秉持“同而不和”的“文明冲突论”先进得多。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强调这一意义,在于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需要把更多“中国话语”转变为“世界话语”,以共同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念夯实文化认同之基,凝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强调这一意义,更要强化文化主体性。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主体性,是走我们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 李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