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抵御诈骗的全民防线

经济日报 2025-04-21 06:30:16

近日,有人反映收到了领取“五险一金补贴”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迅速辟谣其为不实信息,并警示诈骗风险。这一快速响应既展现了政府部门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担当,也再次敲响了防范诈骗的警钟。

此类骗局属于常见的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诈骗分子仿冒官方通知、伪造政府网站,诱导公众填写银行卡号、验证码等信息。一旦提交信息,不仅补贴无从谈起,卡内资金还会被盗取,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

诈骗屡禁不止,暴露了监管方面存在的不足。近年来,我国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方面不断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开展了多次专项打击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定罪量刑难度较大,追赃挽损工作也面临重重困难。

在技术层面,诈骗网站常使用与官网高度相似的域名,一些域名服务商对此类“李鬼”网站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部分社交媒体平台对诈骗链接的拦截技术更新较为滞后,有的更是为追求流量而放任虚假广告传播,无形中成为诈骗“帮凶”。

公众信息安全意识的薄弱也为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面对伪造的“红头文件”和“官方网站”,许多人往往放松了警惕。老年人因数字鸿沟的存在,难以辨别真假网站;年轻人虽熟悉技术操作,但在福利诱惑面前也容易失去防备。这提示我们,必须加强公共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细化规则,强化平台连带责任,加大对纵容诈骗信息传播的处罚力度。加强执法部门之间的协作,提升打击效率,构建全方位的法律防线。

相关技术部门需不断改进和完善技术手段,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测和治理。要打破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与协同作战,提高对诈骗行为的监测和打击能力。可通过建立全国仿冒网站黑名单库,利用AI技术实时封堵虚假域名,提升技术反制能力。互联网企业和平台应加强自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优化技术审核机制,加强对诈骗信息的识别和拦截。

要创新宣传教育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和防范方法。比如,以社区为单位,针对老年人开设反诈课程,模拟实际情景和话术拆解诈骗套路;各地公安机关和社保等部门可通过官方账号拍摄短视频,演示作案过程,以“真人式演出”科普相关知识,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持续提升治理效能,最终要落脚到社会协同与人文关怀上。可以借鉴一些地方推行的“养老金到账双向确认”机制,既保留短信通知等传统渠道,又开发子女端远程核验功能,在技术便利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将制度刚性、技术智慧与人文温度有机结合,才能筑牢抵御诈骗的全民防线。(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 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