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也是蔡骏“夜晚的美学”

魔都说法 2021-02-20 09:25:01

《春夜》从一个春夜开始,到一个春夜终结,其间许多个春夜,犹如春天的露水,湿漉漉,黏糊糊,欲说还休,欲断还留,仿佛一张宣纸上的墨迹,慢慢化开,晕染。

蔡骏先生是一位悬疑作家,从22岁开始发表小说,连续9年保持着中国悬疑小说最高畅销纪录。已出版《无尽之夏》《镇墓兽》《谋杀似水年华》《最漫长的那一夜》《天机》等三十余部作品,曾获梁羽生文学奖杰出贡献奖、郁达夫小说奖提名奖、《上海文学》奖、百花文学奖、《小说选刊》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青年作家年度表现奖。

《春夜》是蔡骏首部半自传体长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春申厂的故事,围绕工厂发生的两起悬案,写照出亲切而真实的工人群体生活,展现当代工业社会背景下工人群体及他们的后代真诚与执着的精神世界,同时也展现了新旧世纪之交上海。

从《春夜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风格不同的蔡骏,一个现实与虚构相结合,又带着悬疑色彩的蔡骏。随着《春夜》的故事,从少年到青年,我们随着故事中的人一起成长,一起探寻。

01这是一部能让读者产生代入感的小说。

千禧年之交,文学少年蔡骏遇到神秘同龄人张海,蔓延出诡异的友谊与恩怨,同为春申厂工人子弟,秘密探索工程师遇害之谜,寻找消失的厂长,却目睹古老工厂灰飞烟灭。小说的时空和外部历史时空打通,小说里很重要的时间节点,如春生塔被拆掉、被推土机推为平地的时刻,恰好和911事件发生的时间相重合。

《春夜》,跨越了上海二十年,也正是上海新旧世纪之交的二十年。蔡骏用大量文学人物的名字和上海的一些标志性地标相互交织,编织了春申厂的故事,构建他自己的一个上海,展现了上海的开放性。

小说中的蔡骏,他是个旁观者,又可以洞悉万事万物。我们也随着作者独特的视角洞穿他的时代,与他的时代辨认。

02小说中含有大量的悬疑推理元素。

当年,与“三浦友和”竞争副厂长的技术高手王建军制作永动机壮志未酬,被谋杀身亡。老厂长车祸身亡,新厂长“三浦友和”又在春申厂即将被出售之际,和工人救厂的集资同时失踪。

为了找到真凶,文中的“我”开始了对三浦友和漫长的寻找。“将厂长捉回来”是他们的执念。最终,在巴黎见到了落拓的“三浦友和”,却发现,一切悬案都与他无关。于是,带着疑惑和怅然,春申厂有关的众人终于达成了和解。

《春夜》是一个半自传体,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谋篇布局。《春夜》在奇诡的氛围,烘托出了新旧世纪之交的春申工厂工人以及工人子弟生活的起伏和心理的不安。推理、探案的元素完美地融入了作品的氛围,环环相扣、引人入胜,营造一种亦真亦幻的魔幻现实主义氛围。

03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

时光匆匆,弹指一挥间。记忆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洪流淹没,而是在时光的变迁中,有了新的意义和内涵。《春夜》的故事时间跨度二十年,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那些亦真亦假的故事,承载着千回百转的记忆,也承载着期望。

那些故事、那些人和事,在作者的记忆中,似曾发生,却又并不真实。这些故事放在了大上海的背景中,穿插在许多人生命的年轮中,我们是局外人,又是局中人。我们共同见证了上海的某一段历史,感受到集体记忆的力量,看到了上海百年工业历史的前世今生。

为了“把厂长捉回来”, 他们驾驶轿车“红与黑”从上海出发,到新疆,到哈萨克斯坦,穿过中亚到俄罗斯,到芬兰波罗的海,然后一直到了巴黎。故事的最后,作者留给了读者足够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琢磨。

也许很多年后,我们可能会忘记《春夜》的很多细节,但我们一直会记得这辆汽车,相信这样一个人,开着这辆汽车,去探寻春申厂的真相,寻找工人阶级的命运。这辆汽车上有我们的过去,可能也有我们的未来。

正如作者所说:“故事没有尽头,因为生活没有尽头,历史没有尽头。”

0 阅读:30

魔都说法

简介:分享法律案例,追踪法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