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投降后写了3字,司马昭不敢杀他,群臣不解,司马昭:倒着看

花开富贵满堂彩 2025-02-23 09:10:31

当我们说起刘备的那个宝贝儿子刘禅的时候,恐怕绝大多数人最先在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乐不思蜀”这四个字啦。而且呢,还有那句特别有名的“扶不起的阿斗”也常常会被人一同提及,这几乎都成了刘禅的代名词咯。

刘禅靠着说出那些尽显窝囊的话语,居然成功地使得司马昭对他不再怀有戒心了。要知道,在那样的局势之下,刘禅此举可谓是一种别样的“自保手段”呢。他说出的这些话,在旁人看来或许很是窝囊没骨气,但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作用,让司马昭觉得他不足为惧,从而放下了一直以来对他的防备之心。

大家可能不知道,刘禅曾经写下过三个字呢,就因为这三个字,让司马昭最终没有杀他。当时啊,刘禅写下这三个字后,大臣们看了都一头雾水,完全不明白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呢,这里面有个小玄机,只要把这三个字反过来读,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啦。那么,到底是哪三个字有这么神奇的作用?

前人栽树

在三国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当中,要是论起哪一对搭档最为传奇,那诸葛亮和刘备肯定是能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呢。他们二人的组合,那可真称得上是一段佳话,在整个三国的故事里都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

有这样两个人,其中一位呢,乃是大汉宗室的后人,不过,他从事的却是极为普通甚至有些低微的营生,平日里就靠着编织草席、贩卖鞋子来维持生计,妥妥的一个织席贩履之徒。而另一位呢,则是学识极为渊博之人,尽管有着满身的才学,却身处山村之中,就像是个山村野夫一般呢。

有一种情况是,已经搭建起了一个可供展示的平台,可就是没人在这个平台上展现风采;而另一种情况呢,是有人具备着相当出众的才能,却遗憾地找不到能够让自己施展这些才能的平台。

可以这么来看,诸葛亮在起初的时候呢,命运其实是不太顺遂的哦。他虽然有着满腹的才华,可一直没能够遇到真正赏识他、能让他尽情施展才能的明主。而刘备呢,同样也是如此哦,他一心想要兴复汉室,成就一番大业,可在前期也是历经坎坷,四处奔波,却始终未能得偿所愿,命运也称不上好呢。不过呢,后来发生了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三顾茅庐啦。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辞辛劳,三次亲自前往拜访。而诸葛亮呢,也被刘备的这份诚意所打动,最终决定出山辅佐刘备。就从这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和刘备两人的命运可就发生了特别大的改变呢。诸葛亮得以在刘备的阵营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为刘备出谋划策,谋划未来的发展之路。刘备呢,也因为有了诸葛亮这样的贤才相助,各项事业开始有了起色,他们两人的前途一下子就都变得光明起来啦,仿佛前方展开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康庄大道呢。

可以这样来看待刘备和诸葛亮二人,他们俩其实是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呢。刘备呢,他是拥有着一定的平台的,就比如说他有着自己的势力范围,有着一帮愿意追随他的人等等,可就是在自身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比如在谋划战略、排兵布阵这些方面,确实是存在不足的。而诸葛亮呢,那可真是才能出众,他足智多谋,对于天下局势的分析、行军打仗的策略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非凡的能力,但是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属于自己能够施展拳脚的平台,一直是隐居隆中等待时机呢。所以说,这两人就是这么个情况,一个有平台没足够能力,一个有能力却没平台。

刘备与诸葛亮二人彼此成就,正是因为他们之间这样的关系,后来才得以建立起蜀国。诸葛亮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在诸多事务上出谋划策、尽心尽力,而刘备呢,对诸葛亮也是极为敬重,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和倚重,两人携手共进,这才有了后续蜀国的诞生呢。

刘备这一辈子,要说他做过的事儿里头最正确无误的,那很可能就是把诸葛亮给请出山,请到自己这边来了。而诸葛亮呢,他最终选择跟随刘备,这一选择吧,总体来讲也还算是不错的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曹魏和东吴这两个势力也是存在的呢。诸葛亮其实是有机会去曹魏或者东吴那边谋取一份差事,去为他们效力开展工作的哦。不过呢,这和在刘备这边的情况可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中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所能够拥有的权力方面啦,在刘备这儿的权力情况和在曹魏、东吴那边相比,那是不一样的哟。

在诸葛亮入伙之后,他所处的地位呢,可以说仅仅排在刘备之后啦,甚至和关羽、张飞相比,他的地位都还要稍微高那么一点儿呢。不过呢,要是说到在蜀汉和东吴这两个阵营当中的整体情况,可就不一定是这样的情形咯。

在那个时候,曹操的营帐之中可是汇聚了不少才能出众的人呢,像郭嘉、程昱、荀彧等等,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能人。在曹操心里呢,郭嘉的地位那可是相当高的,就如同刘备眼中的诸葛亮一般重要呢。只可惜,郭嘉这人去世得比较早,没能在曹操的大业之路上陪伴得更久一些。

在当时的东吴,可是有着不少厉害的人物呢,像张昭、周瑜等等都是很有能耐的。这情况就意味着,如果诸葛亮在他们底下做事的话,那可就不是他想怎样就能怎样啦,凡事不可能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就算有的时候他说出的一些话能起点作用,可也不能保证人家就一定会听他的。

我们来看看诸葛亮内心的想法,其实呢,他对于孙权和曹操这两个人,从心底里就不是特别喜欢。尤其是曹操,诸葛亮当时对曹操的所作所为那可真是痛恨极了呢。曹操的那些行为,在诸葛亮看来,实在是难以接受,所以诸葛亮对他怀着深深的厌恶之情。

大家看啊,诸葛亮当初决定跟随刘备,这真的可以说是一个相当明智的抉择呢。为啥这么说?因为后来的种种事实都充分表明,他确实没有选错。就从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来看,跟着刘备,诸葛亮得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见这一选择是多么正确啊。

刘备心中怀揣着“匡扶汉室”这样颇为伟大的梦想,不过呢,他其实也藏着自己当皇帝的那份野心哦。就在曹丕那边自立为帝之后,刘备瞅准了这个时机,顺势就在成都建立起了蜀汉政权呢。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命运确实发生了改变,甚至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这看似风光的背后,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他的人生依旧充满了艰辛困苦呢。

在蜀汉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让刘备痛心疾首的事儿,就是关羽竟然被东吴那边的小人给设计陷害了。这关羽对于刘备而言,那可是情同手足般的存在,得知这个消息,刘备心里的愤怒可想而知,那指定是气得不行。于是呢,刘备就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他要亲自率领着蜀汉的大军去讨伐东吴,想着一定要为关羽报仇雪恨。可谁能想到呢,最终这场讨伐之战并没有取得胜利,而是以失败告终了。

刘备发起了对东吴的讨伐行动,可结果呢,却是遭遇了大败。这一场败仗对于刚刚建立没多久的蜀汉政权来说,那可真是犹如一场灭顶之灾。就好像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一些局面,一下子全都崩塌了,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刚刚起步的那个时候呢。

要知道,蜀汉当时的处境可是相当危急,幸好有诸葛亮这样的大才在呢,不然的话,蜀汉恐怕早就提前灭亡啦。就说在白帝城托孤那时候吧,刘备心里很清楚蜀汉未来的艰难,他经过慎重考虑,特别把身后之事托付给了两个人,一个是才智超群、声名远扬的诸葛亮,另一个则是李严啦。

话说刘备在临终之际,对他那宝贝儿子刘禅可是嘱咐了好多话呢。其中有一点特别强调的,就是让刘禅务必将自家的血脉延续传承下去。而刘禅呢,也确实把他老爹的这番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在刘备离开之后,诸葛亮那可真是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呢。要知道,当时先帝刘备离世后留下的局面可不太乐观,就像是一个烂摊子似的,各种问题纷繁复杂。但诸葛亮可没有丝毫退缩,他毅然决然地挑起了这份重担,着手对这一混乱的局面展开了全面的整顿工作,一心想要让一切重新走上正轨。

要想消灭强大的敌人,首先就得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呢。基于这样的考虑,诸葛亮便着手去处理蜀汉内部那混乱不堪的诸多问题啦。那些个叛乱,能平定的基本上都已经被他一一平定下去了哦。而且呢,在这个过程中,还得和东吴继续保持着和平往来的这种状态,毕竟这都是在为日后的北伐大业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呢。

想当初啊,刘备经历的那一场战役,情况可真是不太乐观呢。这一战打下来,就好比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局面。虽说最后是东吴获得了胜利,可您别以为东吴就占了多大的便宜哦,他们自己在这场战役里的损失那也是相当惨重的,付出的代价可不小呢。

就这样,当诸葛亮提出要继续走和平发展的计划时,他们呢,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而且还是特别开心地接受下来的。

当把所有相关的事宜都筹备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曹丕驾崩离世了。

您知道吗?当听说曹丕驾崩这个消息之后,诸葛亮心里一下子就觉得,北伐的绝佳时机到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那篇极为著名且特别感人的《出师表》呢。再说说刘禅吧,当时那也是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看着好像特别伤心的样子。可实际上呢,他心里,更多的是觉得挺开心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直以来都是诸葛亮在帮他把各种事情都打理得妥妥当当的,这下好了,往后他自己就可以少操不少心,少费不少劲儿喽。

大家知道吗?诸葛亮曾进行了数次北伐,而恰恰就是这几次北伐行动,使得诸葛亮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可以说是被彻底拖垮了呢。

假如北伐没有开展,而是一直保持安稳发展的态势,说不定诸葛亮还能够多活上几年呢。要知道,北伐过程中面临诸多艰难险阻,战事频繁、劳心劳力,这对诸葛亮的身体消耗极大。而倘若没有这些因北伐带来的沉重负担,诸葛亮或许能在相对安稳的环境里调养身体,如此一来,他的寿命或许也就能够得以延长一些了。

逐渐走向灭亡

诸葛亮在五丈原因过度劳累而离世,如此一来,也就表明蜀汉的北伐大业不得不暂时停顿下来,进入一个停歇的阶段了。毕竟诸葛亮一直是北伐事业最为关键的推动者与领导者,他的离去,使得北伐的进程无法再如之前那般持续推进,只能暂且搁置一旁,等待后续合适的时机或是有能之人来重新开启这项伟大却又艰巨的事业。

在那个时候,诸葛亮所苦心经营的蜀汉,整体情况其实还算是不错的呢。不过呢,因为后来进行了好几次北伐,这一系列的北伐行动可给蜀汉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再后来,随着诸葛亮的离世,蜀汉内部的状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才能的人那是少得可怜,几乎都没剩下多少了呢。

在蜀汉后期,费祎、董允、姜维这几位那可称得上是蜀汉最后的顶梁柱啦。想当年诸葛亮离世之后呢,就由费祎来接手承担起他此前所肩负的主要任务啦。

费祎的能力虽说比不上诸葛亮那般神奇非凡,不过也算是相当不错的啦。并且有极为关键的一点得着重提一下,那就是费祎这人极为忠诚,要知道,像他这样忠诚的人在当下可是越来越少见喽。

在后来的发展中,费祎离世了。在这之后,蒋琬便接替了费祎所担任的职务。不过说起蒋琬这个人,情况还真有点复杂,让人不太好评价呢。他在能力方面着实表现得不太出色,没什么特别突出的才能。而且呢,更为关键的是,他还老是做出一些阻碍董允等人开展相关事务的举动,给他们的工作等带来了不少的麻烦。

可以这样说,蒋琬的一些表现真的会让人觉得他特别像是曹魏那边派来的卧底,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呢。

在诸葛亮以及费祎刚刚离世之时,刘禅的表现还算是较为正常的,他对国家之事也颇为在意呢。

然而,在诸葛亮和蒋琬这两位重要人物先后离世之后,刘禅的心态和行为发生了变化。也许是他觉得在这两人离去后,自己所掌管的国家似乎看不到什么光明的前景了,未来一片迷茫;又或许是亲政这么多年,日复一日地处理繁多的政务,着实把他给累得疲惫不堪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刘禅慢慢地就不再像以往那样用心地操持朝政了,而是逐渐出现了懈怠的情况。

后来,刘禅居然越发地开始重用宦官黄皓了。要知道,在古代,皇帝要是走上了重用宦官这条路,那可绝对算不上是好事,往往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呢,而刘禅这么做,显然也埋下了不好的伏笔。

在那个时候,姜维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情况。基于他所察觉到的这些,姜维就赶忙去劝刘禅呢,他跟刘禅说,可别再重用那个人啦,要是继续重用的话,估计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出现的哦。

然而,刘禅却觉得,不过就是个小小的宦官罢了,能折腾出什么大动静。就在这个时候,想当初刘备对刘禅叮嘱过的那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显得特别应景贴切呢。看样子,刘禅早就把刘备的这番嘱托抛到九霄云外去啦。

司马昭心里盘算着,当下可是个绝好的时机,得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往南出兵去讨伐蜀国才行。只要先把蜀国这边的战事大体上都给平定下来了,然后再转过头去攻打位于另一边的东吴。按照这样的步骤去做的话,这天下可不就能够平定下来啦!

伐蜀的将领里面,有邓艾、钟会等一批表现较为出色的将领呢。当时参与伐蜀行动的人员众多,而邓艾和钟会在其中格外引人瞩目,他们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等,在伐蜀这件事上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算得上是比较不错的将领啦。

有这样一件事,刘禅听闻司马政权居然兴师动众地要来攻打自己这边了。这可不得了,于是刘禅赶忙着手调兵遣将,想要好好应对这一局面。可当他把目光投向手下这些人时,心里不禁凉了半截,因为仔细打量下来就会发现,这些人当中实在是找不出一个能够担当起重任的。

到了最后,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刘禅就只能把诸葛亮极为珍视的儿子诸葛瞻给请了过来。

诸葛瞻在当时还未满30岁呢,其实他是具备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有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太过于轻视对手啦。

彼时,姜维统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成功地将敌人阻挡在了剑阁之外。这剑阁地势极为险要,就仿佛是天然铸就的一道坚固防线,易守难攻的程度超乎想象。邓艾心里十分清楚,面对如此险峻的剑阁,倘若选择强行发起进攻,那必然会致使己方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而且即便付出了巨大代价,最终也未必能够将其攻克下来。

就这样,邓艾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策,他决定率领自己所统领的大军,从一侧寻找到一条小道,然后顺着这条小道悄无声息地穿插行进,一路迂回,最终成功抵达了剑阁的后方地带。

在历经数百里的无人区域行军之后,邓艾与诸葛瞻在绵竹这个地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较量。当时的情况呢,诸葛瞻可能是有些小瞧了对手,没把对方的实力等各方面情况充分考虑周全,结果在这场较量当中,不但把绵竹这座城池给弄丢了,而且连他自己也不幸被杀害了,实在是令人惋惜。

邓艾指挥着大军成功攻克了绵竹之后,便马不停蹄地率领大军径直朝着南方进发,一路势如破竹,直接就打到了蜀汉的都城成都。这一下,可把蜀汉的君主刘禅给吓得不轻,估计心里是又惊又慌,完全没了主意呢。

中山寨

大家都清楚最后的结局,刘禅最终做出了投降的选择呢。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让当时正在镇守剑阁的姜维也跟着一块儿投降了。

事实上,即便姜维坚决不选择投降,蜀汉最终也依旧难以逃脱覆灭的结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当时的种种局势等各方面因素综合来看,蜀汉走向灭亡仿佛就是一种注定了的命运安排,姜维个人的行为并不能改变蜀汉最终走向覆灭的这个大势呢。

自投降的那一瞬间起,刘禅便算是彻底放下了身上背负的所有包袱。想想看,此前不管是应对蜀汉复杂的局势,还是承担着延续汉室江山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那压力可都不小呢。而当投降之事成为定局,在那一刻,刘禅仿佛一下子从那些长久以来的重压之下解脱了出来,从此不再需要为那些曾经让他殚精竭虑的诸多事务而烦恼忧心了,就这么把所有的包袱都给放下啦。

在将刘禅成功抓获之后,司马昭并未对刘禅以及姜维等人痛下杀手。恰恰相反的是,司马昭对他们极为优待,不仅提供了美味佳肴供他们尽情享用,还安排了舒适的寝宫让他们居住下来。

司马昭采取这样的做法,目的在于安抚他们的情绪。为啥要这么做呢?就是担心他们会偷偷地叛逃出去。说穿了,就是想用给予他们安逸的生活这种方式,来让他们放松警惕,进而麻痹他们的神经呢。

刘禅对于司马昭所做的那个决策,心里可是相当满意呢。想想看,每天啥事儿都不用操心,就有各种美味佳肴供自己享用,而且完全不用去处理那些繁杂的政事。这样的日子过得多悠闲,轻轻松松的,一点儿压力都没有,感觉就跟身处人间天堂似的,别提有多惬意啦。

要知道,刘禅平日里那可是生活得极为自在惬意。不过呢,司马昭这人向来生性多疑,心思很重。他,老是觉得刘禅这般自在的生活状态,其实是故意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糊弄他、忽悠他呢。

话说啊,司马昭心里老是存着试探刘禅的念头呢。为啥?就是想看看这个曾经的蜀汉后主如今到底是个啥心思呗。这不,就经常有意地去试探刘禅。而“乐不思蜀”这流传甚广的四个字,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试探过程当中产生出来的哟。

司马氏所掌控的政权呢,向来给人一种阴险狡诈的印象。不过呢,在对待俘虏这件事情上,倒还算是保留了那么一点儿人性。就拿刘禅来说吧,蜀汉灭亡后刘禅成了俘虏,而司马政权并没有狠心地将他杀害,从这方面来看,起码在这件事上没有做得太过绝情呢。

有人认为司马政权采取那样的做法,其目的在于安抚川蜀地区的百姓呢。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吧,总之没有展开大规模的杀戮行动,这也能算得上是一件值得庆幸的好事啦。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变得越发舒坦起来,刘禅呢,也因此越来越清闲了。在这悠闲的时光里,他提起笔写下了“中山寨”这三个字哦。随后,刘禅还特意吩咐手下人,把写好的这三个字挂在了自家的门前呐。

没过多久,有负责对刘禅进行监视的人留意到了这三个字,随后便急忙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司马昭。

当众大臣听闻“中山寨”这三个字的时候,一个个脸上瞬间就露出了疑惑不解的神情,那模样就好像脑袋上都顶了个大大的问号似的。司马昭呢,盯着这三个字瞧了好半天,眼睛一眨不眨的,仿佛要把这三个字看穿看透一般。过了一会儿,只见他嘴角微微上扬,竟自顾自地笑了起来。

怎么理解透“寨中山”这三个字的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哦,把这三个字倒过来读就容易明白了。倒过来读就是“山中寨”啦,意思就是说自己的住宅是在那深山老林之中呢。

已经住在深山老林之中了,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还会对朝堂那种生活有所留恋呢?而且,又哪有起兵反抗的可能?

实际上,这可就是刘禅内心真实的想法啦。要知道,蜀汉发展到最后那个阶段,刘禅压根就没好好去经营它。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凭借什么去组织兵力进行反抗呢?就算他心里面确实有反抗的念头,可局势已经糟糕到了那种地步,就好比大厦将倾,已经没办法再挽回颓势啦,他也是有心无力,根本不可能改变蜀汉最终的命运喽。

蜀汉的末代皇帝是刘禅,蜀汉走向灭亡,他有着推卸不掉的责任。要知道,在此之前,诸葛亮可是费尽心血、苦心经营着蜀汉的一切,好不容易打下了一定的根基,攒下了诸多的家底呢。可谁能想到,刘禅在之后的表现实在是太差劲了,能力极其欠缺,就因为他的种种作为,愣是把诸葛亮辛苦经营起来的这大好局面给亲手毁掉了,最终导致蜀汉彻底灭亡,实在是令人惋惜又感慨啊。

刘禅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最终确实是保住了他们老刘家的血脉呢。这么看来,也能算是听从了他父亲刘备曾经的一句劝告吧。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