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停止托举房价”。
1. 市场扭曲与资源错配
1)政府长期通过限价、补贴、信贷宽松等方式干预市场,可能导致价格信号失灵,开发商和购房者形成“政策依赖”,忽视市场真实供需关系。例如,人为维持高房价可能刺激过度投资,导致三四线城市大量空置房,浪费土地和金融资源。
2)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研究,房地产价格扭曲可能使资本从实体经济(如制造业、科技)向房地产转移,抑制长期经济增长潜力。
2. 社会公平与民生压力
1)高房价加剧财富分化:有房者资产增值,无房者因租金和购房成本上升而可支配收入减少。中国家庭负债率从2015年的40%升至2023年的62%,房贷占比超76%,挤压消费和生育意愿。
2)青年群体“躺平”现象与住房成本密切相关,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20:1(国际警戒线为5:1),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
高房价进一步压榨中国青年一代,由于房子价格高启,年轻一代经济压力增加,已经影响了中国人口安全,减弱中国消费。
3. 系统性风险累积
长期刺激可能掩盖房地产泡沫。日本1990年代和美国2008年危机均显示,政策延缓市场出清反而加剧危机烈度。中国房企债务占GDP比例已达30%,部分房企依赖“借新还旧”模式,一旦流动性收紧可能引发连锁违约
4、经济稳定与就业影响。很多人担心房地产下行,影响中国经济和就业。会给经济带来灾难。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恰恰相反,房地产进一步下行,会快速盘活沉没到房地产中的存量资金,这部分资金会极大的刺激中国国内消费。
5、实践证明,金融体系并没有那么脆弱。
- 中国银行体系对房地产相关贷款(开发贷+按揭)占比约28%,抵押物价值下跌可能触发坏账风险。这是中国主流声音担心的。这一两年房地产的下跌,银行并没有受到影响。
3. 很多人担心居民财富缩水与社会心理。恰恰相反,我国大部分居民,本身就是居住需求为主,房地产的波动,并不会影响大多数老百兴的生活。
德国模式:严格租金管制、高房产交易税(最高4.5%)抑制投机,强调“居住属性”而非投资属性,房价40年涨幅仅2倍(同期美国为5倍)。
结论:渐进式退出与制度重构。
政府需从“直接托市”转向“制度护航”,短期内防止系统性风险,中长期通过财税改革、土地供应多元化和公共服务优化,重塑房地产市场的健康机制。关键不在于是否干预,而在于干预方式是否促进市场内生平衡。如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所言:“政府的角色不是取代市场,而是矫正市场失灵。”
综上所述,房地产适当的下降,有利于中国其他经济的资金增量,在美国关税壁垒时期极为重要。

正常,3000一平就正常了
一线城市上线为1万元每平,二线城市7000元以下,三线城市5000元以下,四线及以下城市3000一4000元以下
没人口没经济没收入了,全国为什么还在天天卖地盖新房,房子越来越多,位置越来越远离市中心,你还担心什么,等着更低点的到来吧,100万贷款30年3.55利益要还70万,一辈子打工背负两套房去养一套房,还不能生病不能失业不能降薪,一个出现钱房就全没了,高深的坑,只有房价低到怀疑人生,人生才能走进正轨
理性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没钱房价如何正常回归,很多失业人员维持正常生活都很难,谁还考虑房价回不回归,异想天开,不切实际,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