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之美,美轮美奂

大胖聊古币 2025-02-25 16:47:00

——方寸之间见乾坤:宣和“美制”古钱币的绝代风华

在中国古钱币的璀璨星河中,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美制”钱币,恰似一颗凝结了艺术、工艺与历史魂魄的明珠,以其纤巧的书法、精绝的铸造与深邃的文化意蕴,成为历代藏家心中不可逾越的高峰。

一、瘦金风骨,御笔天工

“宣和美制”最令人倾心的,莫过于其钱文书法。宋徽宗赵佶虽为亡国之君,却以独创的“瘦金体”名垂青史。

钱文“宣和通宝”四字,笔锋如兰竹般劲瘦飘逸,起笔藏锋,收笔如刃,将瘦金体的“屈铁断金”之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隶书与篆书的对钱设计,一刚一柔,一简一繁,既体现对仗工整的“对钱”艺术,又暗含阴阳调和的哲学意趣。如“通”字走之旁的一笔舒展如云卷,“和”字首笔的遒劲似松枝,每一笔都凝聚着帝王对美的极致追求。

二、铸工精绝,匠心独运

“美制”二字,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其铸造工艺的精良。钱体轮廓浑圆如月,地章平整如镜,穿口干净利落,即便历经千年锈蚀,仍可窥见当初的匠心。据考,“美制”钱直径多在24.8至25毫米之间,超25毫米者被视作“大样”,或为初铸母钱,其铜质细腻,甚至多见白铜材质,足见选材之严苛。更有阔缘版式,背郭左上角微带决纹,此特征源自母钱遗传,成为鉴别真伪的关键细节。而“象鼻通”“降一版”等稀有变体,更以通字首笔的独特弧度或“宣”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彰显北宋铸币技术的登峰造极。

三、历史余韵,文化瑰宝

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正值北宋覆灭前夕,徽宗在艺术上的狂热与政治上的昏聩形成鲜明对比。而“美制”钱币恰是这一矛盾时代的缩影——它既是经济繁荣的产物,亦是文化鼎盛的见证。作为徽宗最后一个年号钱,“宣和美制”凝聚了北宋钱币艺术的巅峰成就:对钱制度、御书钱文、精工铸造三者合一,被学者誉为“中国古钱美学之冠冕”。即便在今日,一枚极美品相的“美制”对钱,仍能以数千元高价成交,足见其跨越时空的艺术生命力。

———手握一枚“宣和美制”,仿佛触摸到千年前汴京的月色与铁炉的余温。方寸铜钱之上,瘦金体的锋芒穿透历史的尘埃,铸造的匠心凝结永恒的华光。它不仅是货币,更是一件承载着书法、工艺与王朝兴衰的微型史诗。“宣和美制”以其不可复制的绝代风华,永远镌刻在中国文化的丰碑之上。

0 阅读:0

大胖聊古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