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这人挺有意思的,明明是个汉人却跑去帮着游牧民族打汉人,搞得东晋人恨得牙痒痒。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他,要怪就怪东晋那个烂透了的体制。
东晋那会儿,官场被一帮子世家大族给垄断了,想当官要么有背景要么有钱,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往上爬。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得先卷掉一大堆同行,好不容易混到个一官半职,还得被那些出身高贵的官老爷们排挤。陶渊明不就是受不了这个才跑回家种田的吗?久而久之,官场里就剩下那些世家子弟了,寒门子弟想出头简直比登天还难。
王猛就是这么个倒霉蛋,他不光出身寒门,还是个北方来的。在东晋人眼里,这就是个沦陷区来的野孩子,再有本事也不敢用啊。你想啊,要是你是东晋人,你敢用一个从敌占区来的人吗?就算他是个汉人,那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王猛自己也清楚这点,所以一辈子都在北方混,连东晋的地界都没踏进过。不过他倒是有过一次机会,碰上了东晋的大权臣桓温。这桓温可不是个善茬,一心想篡了东晋皇帝的位。王猛一看这情况,心想跟着这种人混迟早要倒霉,就婉拒了桓温的好意。
后来王猛遇上了前秦的苻坚,这下可算是找到组织了。苻坚对王猛那叫一个信任,啥事都要问问王猛的意见。有人说苻坚就是个木偶皇帝,什么事都让王猛去干,自己就知道享福。这话说的有点过,但也不算全错。
苻坚为了支持王猛,连自己的老部下都不顾了。王猛搞汉化改革,动了前秦旧贵族的蛋糕,那些贵族们对王猛恨得要死。苻坚呢,二话不说,直接杀给那些贵族们看。搞得那些贵族们人人自危,生怕惹毛了王猛,自己脑袋就不保了。
有这么个领导罩着,王猛在前秦可算是如鱼得水。他给北方创造了一片几十年的净土,让那边的老百姓总算过上了点安生日子。不过有人可能会说,这王猛不还是个二鬼子吗?给东晋干活推三阻四的,怎么给前秦干起来这么利索?
其实王猛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看中的是苻坚支持汉化这一点。自从八王之乱后,北方就乱成一锅粥,汉人的文化都快被打没了。想在北方恢复汉人统治?做梦去吧,那边几百个少数民族能答应才怪。
王猛就想了个损招,与其让汉人去统治少数民族,不如让少数民族变成汉人。这招够狠的,算是最早的文化入侵了。那些顽固的少数民族肯定不会接受,所以王猛就盯上了苻坚这个能接受汉文化的主。借着苻坚的手,前秦很快就完成了汉化,还统一了北方。汉文化也就传到了大半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心里。
从此,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就有了。不得不说,这王猛是真有两下子。他这一招不光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还为后世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思路。你看,用文化同化代替军事征服,这招多高明啊。
再说回东晋,那边的情况可不怎么样。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寒门子弟想出头难如登天。读书人拼死拼活好几代,就为了能出个官,结果到头来还不如人家世家子弟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官位。这种情况下,人才外流也就不奇怪了。
东晋这种体制,说白了就是在自掘坟墓。你想啊,一个国家如果只让一小撮人当官,那不是在自己给自己设限吗?这种政权能不衰落才怪呢。王猛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问题被排斥,最后只能去帮别人。这种人才流失,对东晋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损失。
说起王猛的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唐朝人搞了个六十四将祭庙,王猛在里面。宋朝人又整了个七十二将飨庙,王猛还是在里面。还有本书叫《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在里面有专门的一个篇章。这待遇,一般人可享受不到。
前秦皇帝苻坚更是把王猛比作姜太公和诸葛亮,这两位可都是国家的顶梁柱啊。能被比作这两位,足见苻坚对王猛有多信任了。后来甚至有人说,诸葛亮的战绩连给王猛提鞋都不配。这话说的有点过了,不过也能看出王猛在后世的评价有多高。
王猛的做法其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在国家统一的过程中,文化认同可能比武力征服更重要。你看,他没有用武力去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而是通过文化同化的方式,让他们主动接受汉文化。这种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效果却更持久。
这个思路放到现在来看,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在处理民族问题时,与其强制同化,不如通过文化交流,让不同民族之间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这样形成的认同感,才是真正牢固的。
王猛的经历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性。东晋因为门阀政治,错过了像王猛这样的人才。而前秦因为能够不拘一格用人才,反而得到了王猛的辅佐,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这个道理放到现在同样适用。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有一个开放、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不管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就应该有机会施展才华。这样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A: 王猛这人挺有意思的,明明是个汉人却跑去帮着游牧民族打汉人,搞得东晋人恨得牙痒痒。不过仔细想想,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他,要怪就怪东晋那个烂透了的体制。
东晋那会儿,官场被一帮子世家大族给垄断了,想当官要么有背景要么有钱,普通老百姓根本没机会往上爬。读书人想出人头地,得先卷掉一大堆同行,好不容易混到个一官半职,还得被那些出身高贵的官老爷们排挤。陶渊明不就是受不了这个才跑回家种田的吗?久而久之,官场里就剩下那些世家子弟了,寒门子弟想出头简直比登天还难。
王猛就是这么个倒霉蛋,他不光出身寒门,还是个北方来的。在东晋人眼里,这就是个沦陷区来的野孩子,再有本事也不敢用啊。你想啊,要是你是东晋人,你敢用一个从敌占区来的人吗?就算他是个汉人,那也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啊。
王猛自己也清楚这点,所以一辈子都在北方混,连东晋的地界都没踏进过。不过他倒是有过一次机会,碰上了东晋的大权臣桓温。这桓温可不是个善茬,一心想篡了东晋皇帝的位。王猛一看这情况,心想跟着这种人混迟早要倒霉,就婉拒了桓温的好意。
后来王猛遇上了前秦的苻坚,这下可算是找到组织了。苻坚对王猛那叫一个信任,啥事都要问问王猛的意见。有人说苻坚就是个木偶皇帝,什么事都让王猛去干,自己就知道享福。这话说的有点过,但也不算全错。
苻坚为了支持王猛,连自己的老部下都不顾了。王猛搞汉化改革,动了前秦旧贵族的蛋糕,那些贵族们对王猛恨得要死。苻坚呢,二话不说,直接杀给那些贵族们看。搞得那些贵族们人人自危,生怕惹毛了王猛,自己脑袋就不保了。
有这么个领导罩着,王猛在前秦可算是如鱼得水。他给北方创造了一片几十年的净土,让那边的老百姓总算过上了点安生日子。不过有人可能会说,这王猛不还是个二鬼子吗?给东晋干活推三阻四的,怎么给前秦干起来这么利索?
其实王猛心里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看中的是苻坚支持汉化这一点。自从八王之乱后,北方就乱成一锅粥,汉人的文化都快被打没了。想在北方恢复汉人统治?做梦去吧,那边几百个少数民族能答应才怪。
王猛就想了个损招,与其让汉人去统治少数民族,不如让少数民族变成汉人。这招够狠的,算是最早的文化入侵了。那些顽固的少数民族肯定不会接受,所以王猛就盯上了苻坚这个能接受汉文化的主。借着苻坚的手,前秦很快就完成了汉化,还统一了北方。汉文化也就传到了大半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心里。
从此,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就有了。不得不说,这王猛是真有两下子。他这一招不光解决了当时的问题,还为后世的民族融合提供了思路。你看,用文化同化代替军事征服,这招多高明啊。
再说回东晋,那边的情况可不怎么样。门阀士族垄断官场,寒门子弟想出头难如登天。读书人拼死拼活好几代,就为了能出个官,结果到头来还不如人家世家子弟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官位。这种情况下,人才外流也就不奇怪了。
东晋这种体制,说白了就是在自掘坟墓。你想啊,一个国家如果只让一小撮人当官,那不是在自己给自己设限吗?这种政权能不衰落才怪呢。王猛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问题被排斥,最后只能去帮别人。这种人才流失,对东晋来说绝对是个巨大的损失。
说起王猛的能力,那可真不是盖的。唐朝人搞了个六十四将祭庙,王猛在里面。宋朝人又整了个七十二将飨庙,王猛还是在里面。还有本书叫《十七史百将传》,王猛在里面有专门的一个篇章。这待遇,一般人可享受不到。
前秦皇帝苻坚更是把王猛比作姜太公和诸葛亮,这两位可都是国家的顶梁柱啊。能被比作这两位,足见苻坚对王猛有多信任了。后来甚至有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