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对“知行合一”存在的理解误区

闲闲投资 2024-09-16 22:44:43

具有哲学高度的思考,往往是能够穿越时空的,比如,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而实际上,纵观互联网上各种“撕裂”的声音,只要各位稍稍动用一下“知行合一”,自然就能分辨得清楚。有人图名,有人图利,广大粉丝们不明就里,胡乱站队,反而丧失了自己的思考力。

比如,有人长期以来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不依不饶,有人对自己曾经在危难时伸出援手的人不依不饶,仿佛是一个斗士,站上了道德制高点。

这个世间评判人的标准越来越低了,欠债还钱,这本是天经地义,古人甚至还有“父债子还”的说法。在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推动下,欠债跑路的人太多,不赖账的人,竟然被奉为了“楷模”。

这些问题,其实用王阳明的心学思想都能解决。要知道,“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的知,而不是知识的“知”,认知的“知”,这是今人对“知行合一”容易存在重大理解误区的一个原因。

正如禅宗说人人都可成佛一样,王阳明说人人皆可成为圣贤。其思想内核在于“良知”,因为良知人人都有,只要你把它找到,按照良知去指导个人行为规范,自然就是圣贤。

也就是说,王阳明“知行合一”,仅仅是在思想道德范围的,至于互联网上的纷纷扰扰,各位自然可以用“良知”来“格物”。

我们谈谈今人很容易犯的最大误会,那就是将“知行合一”中的“知”,认为是知识的“知”,认知的“知”,这无疑是偷换了概念,让王阳明心学思想在当今社会实践中,大打折扣。

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在投资领域,尤其一些自认为是非常专业的投资者,都将达到“知行合一”被认为是一种最高境界,或者是完美境界。

而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的,尤其是喜欢“超短线”的投资者,往往为自己没有严格按照自己的“规划”去行动而懊悔不迭。

而这种“规划”又往往被认为是“知行合一”的“知”,很显然,最大的误区在于,将“认知”等同于王阳明所言的“良知”。

一个概念之差,却有天壤之别。尤其是哲学思考,将“知”的概念理解错,那就是动了思想的根基,最终将无法实现“自圆其说”的目的,在具体实操上,自然漏洞百出。

今人理解之所以出现了如此巨大反差,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关。我们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每天最大的困难在于辨别这些信息。将信息归纳总结,于是就成了知识。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终日忙活的只是在积累知识本身。想要再提升一点,将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力,那就成了“认知”。

就证券投资而言,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消息,有好消息,有坏消息,只有将自己能力不断提高,当消息来临时,才能用自己的“认知”去判断消息对盘面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取舍。

而这种“认知”,每个投资者的水平千差万别,于是乎,也就形成了股市交易过程中的“换手”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种“认知”是随着你不断学习和总结发生变化的,这与王阳明所言与生俱来的“良知”,有本质区别。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发现道德之“良知”并且不断强化,是一个内观的过程,最终达到“知”与“行”高度统一。

而当下相当一部分人所理解“知行合一”,要求的是“认知”和执行相统一,以应对外界变化的一种能力,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本身就不是一个概念,根本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

0 阅读:5

闲闲投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