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Hayward
连续四年国内手机的销量王vivo,官宣进军家庭机器人市场。
3月25日,在2025 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 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在演讲中宣布,vivo成立了机器人Lab。
和话题度更高的人形机器人不同,vivo瞄准的是个人和家庭场景的消费级市场。未来将利用vivo在AI大模型与影像领域十年的技术积累,叠加vivo自研混合现实头显积累的实时空间计算能力,聚焦vivo机器人的“大脑”和“眼睛”。
作为“饭前甜点”,vivo率先秀出了当前阶段的技术成果: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这是自vivo 2023 年年底官宣即将推出混合现实头显设备后拿出的首款产品,外观科技感十足,采用了外挂电池设计,大概率也是目前主流的VST方案。
这是一枚投向市场的深水炸弹。
在头部品牌都在寻找“第二增长点”的大环境中,vivo选择了家庭机器人而非新能源车。政策扶持、市场热炒,“造车”仿佛成为了政治正确,不仅科技公司染指,连家电、航空公司都要来掺一脚。
而机器人赛道,多少带点“未来”属性。虽然机器人题材也是最近半年的大热,仅2024年11月单月人形机器人指数涨幅超过56%,多支相关ETF基金涨幅超过40%,热潮还带动了减速器、伺服系统、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相关个股疯涨,但“未来”这个词就意味着,它没法立即兑现价值。
是什么让vivo坚定地选择家庭机器人赛道?没有如大众的希冀去造车,vivo是不想做、不敢做还是做不了?
我们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
蓝厂更爱机器人不怪大家讶异,在外界看来,vivo的确有一定的造车积累。
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样,vivo在车机系统、智能座舱领域早有建树。vivo的Jovi InCar车联网品牌和绝大部分的新能源车企都达成了合作,自动驾驶领域则拥有数量过千的专利。
vivo多年的供应链经验、所展现出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能力,可以为造车提供支持,特别是智能座舱和车载电子设备的开发。
同为手机品牌的友商入局汽车行业表现不错,也为支持vivo造车提供了案例参考。作为2021年至2024年中国区智能手机的销量王,vivo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亿用户,又不缺技术不差钱,被大家看好是人之常情。
但并不意味着每一个风口,都需要为它奋不顾身。
进入2025年,行业的共识是,新能源车的“大逃杀”开始缩圈了。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活跃的品牌超过了100家,马太效应明显。行业内主流的价格战,极大压缩了边缘车企的单车利润。像比亚迪这样的头部品牌尚可以通过规模效应维持盈利,其他品牌的车只怕只会落得“降无可降”的地步。
叠加智驾大战的激烈竞争、牌照审批、重资产投入等关键问题,新能源车对新品牌而言是一个有着“地狱难度”的市场。
再说了,目前市场上在售车型超过 400款,几乎每一个价格段、每一个车型都有超过10款以上的车型覆盖,消费者真的需要更多选择吗?
vivo就算真的入局了新能源车赛道,也未见得能为消费者提供足以改变生活的变化。而资源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能真正发挥影响的道路上,显然是更聪明的做法。
相反,机器人市场,特别是家庭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一片蓝海, 2025博鳌论坛上,胡柏山称“机器人会应用在家庭服务、养老、医疗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既能干好活,还能很懂你”,点出了vivo机器人未来核心使用场景:从产线走向家庭,最终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伴侣。
这种设定,来自家庭养护领域未来巨大的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占比15.4%,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卫健委曾预计,到203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超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峰值将达4.87亿,占总人口的34.9%。
而按照设计,家庭机器人主要面向养老、育儿等关乎社会民生的领域,除了提供常规的物品传送、家务协助、健康监测、危险报警等功能外,还有着提供情绪价值、心灵抚慰的愿景。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也明确家庭服务机器人为重点方向,业内预计到2035年,家庭机器人市场规模或突破千亿,成为家庭标配。
vivo选择的家庭机器人之路,既是有迎合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性,也有为消费者提供实现更美好生活工具的必要性。
而想要打造多功能的家庭机器人,AI又是关键词。
当前机器人产品的问题集中在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不足、运动精度偏低和AI的理解能力有限,和机器人搭载的端侧大模型、环境感知技术与伺服电机、减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关键部件都有密切关系。
正好,vivo在AI交互和环境感知方面颇有建树。vivo选择不造车而是进军家庭机器人,就是为了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开花结果”。
无缝衔接的技术力对于“为什么选择机器人”而不是造车这个问题,vivo自己的答案颇有趣的。博鳌论坛中,胡柏山称“机器人是手机行业的未来”。
他的理由是,手机作为最前沿技术的试验田,实现了多项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应用,全新制程的芯片、5G、AI、虚拟现实等等。而未来,在高新技术也会先在手机上孵化、成熟,最终孕育出能够我们理想中的机器人。
因此,vivo选择进军机器人也有手机技能点能顺势继承的考虑。vivo擅长的AI和移动影像,就被看作是孕育vivo家庭机器人的温床。
vivo是国内最早一批拥抱AI的厂商,早在2018年就成了AI全球研究院,累计投入了超百亿元,组建了超千人的AI团队,覆盖算法、芯片、通信等领域。
vivo最得意的AI产品蓝心小V,它基于2023年推出的“蓝心大模型矩阵”,涵盖10亿至1750亿参数规模。vivo手机很早就在端侧部署了30亿参数的蓝心端侧大模型,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端云协同”经验,可以为日后家庭机器人训练、部署端侧大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每年稳定千万级别的销量也能为vivo在模型训练、语料供给方面提供巨大优势。未来作为机器人大脑的AI Agent必然需要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进行训练,vivo现在就能打好基础。
此外,AI对vivo的影响已经从独立的App拓展到整个系统,手机影像也得到来自AI的强力支持,目前已形成“光学硬件+自研芯片+算法矩阵+生态协同”的全链路技术体系。
当前vivo的影像技术就是强大的环境感知系统。将影像技术复用到家庭机器人上,vivo就能为机器人打造强力的“眼睛”。
比如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谱技术、超感人像系统、苍穹夜景系统等影像增强功能,在未来能发挥影像系统高速对焦、极强夜拍的优势,最终能提高机器人在家庭的各个场景对人物的捕捉能力和环境感知能力。
蓝图影像芯片、异构计算架构等则能在机器人处理图像信息链路提供帮助。目前最新的蓝图影像芯片V3+可以实现与CPU毫秒级的数据协同,功耗降低80%的同时性能提升35%。未来芯片继续进化升级,可以降低家庭机器人在环境识别中的功耗,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上面举例的仅是vivo在AI、影像领域技术的冰山一角。去年vivo还展出了6G原型机,6G网络拥有更高上限的数据吞吐量、更低的延迟、更稳定的信号。如果说手机是家庭家庭机器人的桥梁,那么6G就可以成为链接桥梁的强力钢缆。
毫秒级的响应速度,让能够家务协助、健康监测甚至情感陪伴的家庭机器人成为自己在千里之外的“远程助手”,将手机和机器人的使用场景紧密相连。
相比造车,家庭机器人赛道能复用的技术更多,切入更加丝滑,让vivo的技术亮点尽情挥洒,也拥有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蓝厂不自己“造”机器人尽管vivo将会提供大量技术用于机器人研发、制造,但严格来说,这次vivo不“造”机器人。
胡柏山在博鳌论坛中并没有提到除了深耕机器人“大脑和眼睛”之外的消息。一贯以来vivo都不强求实现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环节的“全掌控”,这是对供应链的信任,也是促进行业繁荣的哲学。
vivo以技术入局,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将机器制造交给最熟悉的供应链,不仅自己收获了轻资产的好处,也能带动供应链的共同繁荣。
这一招,是vivo在手机领域的“产业共荣”的自我复刻。vivo素来对待供应链都非常厚道。多个媒体报道,vivo的账期基本都在2个月之内,大部分供应商30到45天就能收到款项,比以爽快闻名、账期仅有90天的特斯拉,还要缩短一半以上。
当前机器人产业的硬件供应商只有45.17万家,相比手机、汽车等成熟的产业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手机巨头携资金、技术入局,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机器人制造的生成环节中,可以降低零部件采购的成本;vivo以技术入局不需要在硬件生产中投入庞大的试错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成本。
10万、50万甚至100万人民币一台的家庭机器人,在市场上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只有带动产业链企业共同繁荣,做大蛋糕,才能真正让家庭机器人普及。
届时,vivo的家庭机器人将会成为用户生态中的强大拼图,就像vivo所愿景的:机器人将会成为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让更多的用户体验到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
在手机时代,vivo造出了不少激动人心的好产品。不仅是AI和影像领域所取得的亮眼表现,还有无障碍功能、无网通信和蓝海电池等一系列技术、硬件,帮助冒险家、探险家、科研人员,甚至是普通人上天下海,将“人文”和“科技”结合到一起。
家庭机器人赛道也有突出的“人文+科技”属性,它的初心和归属,都是让普通人过得更好。胡柏山说:“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似乎已经点明了vivo进军机器人的主旨:以人为本,以科技对人赋能。
未来还有多远也许大家对vivo进军机器人赛道而非造车感到疑虑,在于机圈造车有成功的先例,但家庭机器人尚无。
人天生不相信不确定的东西。
不过看来vivo很相信,甚至是坚信。目前,vivo正开出百万年薪招聘精英,准备在全新赛道大“闹”一场。
进入手机行业的三十多年来,vivo从最开始的主打轻薄,到后来的音乐手机,再到现在的摄影领先,他们紧跟消费者的需求,不害怕变化,总能取得成功。
这次进军家庭机器人赛道,不仅是面对蓝海市场的提前部署,还是vivo对AI未来的一次探索。哪怕已经拥有能听懂人话的蓝心小V、能理解用户意图打造交互“虫洞”的原子岛,大家距离我们想象中的AI还有一段距离。
除了大模型自身的水平问题外,还因为AI被“困”在了小小的手机里。而家庭机器人拥有更大的体积,理论上更好的散热条件,更高算力的芯片。也许未来五年,英伟达GB300性能的计算芯片,也能从容地在家庭机器人中飞速运算。
说不定,vivo只想知道在一个体积、散热、性能不受限制的载体里,自己的AI能飞多高、飞多远。在长期主义的“种因哲学”指导下,vivo向着可能的未来大步进发。
祝vivo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