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的韩国为何能走到战国的最后一集?

海叔说 2022-10-03 20:45:59

《汉书:叙传上》有言:“曩者王涂芜秽,周失其御,侯伯方轨,战国横骛,于是七雄虓阚,分裂诸夏,龙战而虎争”。

应劭日:“七雄,秦及六国也。”。

所以我们今天的认知里,根据应劭的注解,汉人在当时就开始认为韩国是六国之一,以及六国是七雄成立的前提之一。

那么何为六国?

太史公曾在《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兼并,关东为六国。”此为我们今日传唱的“山东六国”,但众多的史料证明我们今日看来,山东(崤山以东)除此六国外,至少还有些宋、卫、中山等国家,为什么不提这些呢,主要是因为这些力量较“六国”为“微”,太微不足道,而且是在六国覆灭前就已经被灭,而非被灭与独秦之手。

国家数量确定后再看战国的版图,加上人们的了解,就会发出这样的疑问:秦有商鞅变法、赵有胡服骑射、楚有沃野千里、魏有魏之武卒、齐有经济实力,燕、韩较弱,如果说燕国是靠地域偏远一直苟活,那出于四战之地的韩国又是怎样在这乱世之中存活到最后于集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点进行分析:

1、变法图强。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正式开启,周王室的影响力已经不复存在,各国之间以“利”代替了“礼”,礼乐崩坏。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小国在面对强敌侵扰时已不抱希望于周天子的调停或“正义”的帮助,更多地开始强调自身的强大,纷纷开始变法,如吴起变法、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胡服骑射等,自然韩国也不例外。

战国初期的韩国同剩下的二晋一样,国内政治混乱、频繁迁都、多次弑君,而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显然才更适合于恶劣竞争环境的战国乱世,此时的韩国显然不属于这一集团。《史记韩世家》记载:“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即位之初又野心勃勃的韩昭侯和建功心切的申不害一拍即合。

同商鞅、韩非等人的变法不同,申不害主张的变法强调帝王心术,主要善于运用“术势”,更多地强调与国君的高度集权和强大的威慑力。申不害变法的关键在于强势、英明的君王,而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比不上商鞅变法那般脱胎换骨,但韩昭侯和申不害两人几乎凭借超强的政治手腕和帝王权术,就扭转了韩国内乱、赢弱的颓势,直接意义有二:对内大大提升君权的地位、对外拥有了一个高度统一的韩国政治集团。

2、先进的科技造就精良的兵器。战国时代最大的铁矿山就在宜阳,这也导致了韩国当时的冶铁技术是当时世界最先进之一,更是日后秦国打下宜阳后加固城防的原因。《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游说列国时曾对韩惠王日:“以韩卒之勇,披坚甲、拓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韩卒之勇,天下莫能当。”可见“三晋之兵素悍勇”并不是空穴来风,而三晋之兵士兵最为悍勇的不是胡狄之风的赵国,也不是有“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魏武卒,而是一直被小视的韩国军队。

3、地形的优势:肥沃的中原土地和天然的上党高地。.从战国地图上看上去韩国处于中间,位置狭小,空间有限,强敌环伺,无法拓展。但如果处于当时的背景下看,韩国正处于中原正统之地,人口稠密,交通便利。

西陲的秦国在初期不被山东诸国承认,极力想融入中原,却一直被视为戎狄;南方的楚国沃野千里,面积极大,但宗族势力众多,楚国王室对国家的掌控力太弱,多为屈景昭等大夫所掌控,且南方当时多为荒蛮未开化之地,导致有效土地面积甚少。

三家分晋时,魏国得到了晋南之地、赵国得到了晋中晋北大量土地,而韩国则得到了上党高地。此位置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东俯邯郸,北危晋阳,南临大梁,魏赵的一举一动皆在韩国的眼皮底下,先期在战略上使处于一个不败之地。这更是战国后期长平之战秦军要攻打上党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韩国周围皆为列强,土地无法扩张,但就是这诸多因素导致韩国一步步在列强之间闪转腾挪、纵横捭阖,虽然只能做朝秦暮楚之辈,但也是因为这一诀窍,一直处于第一集团,存活到战国最后。

0 阅读:304
评论列表
  • 2022-10-15 16:26

    所以说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弱国也可以有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