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古蜀之史,是要从上古乃至春秋战国的典籍中来看的。关于古蜀国,流传最广的更多是传说。但至少从春秋战国之时的典籍看,古蜀国在上古之时是有一席之地的。
《竹书纪年》载:“冬十有二月,周师有事于上帝。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从周师伐殷”,这即是说的周武王牧野之战之事,这里的西部族群已经参与到征伐殷商之战中,蜀国已在其列。
同样的记载,也出现在《国语》之中:“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受战于牧野,作《牧誓》……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可见在至少在商周之体系中,古蜀国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这种重要性也延续到战国之时,纵横家们游说诸侯,说:“夫镐京左有崤、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他们还说:“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四塞之国也,沃野千里,奋击百万”,有巴蜀为后盾,似乎就能掌控中原、称霸天下。
纵横家公孙衍在秦国任相国之时,就劝秦惠文王兼并巴蜀“称王以号召天下”,其后也才有司马错的大军攻灭蜀国。或也正因此战,古蜀之文明遂是为秦所灭。
司马错攻灭蜀国之战中,还有一则有趣的传说,说的是蜀国故地地势险峻,且北后秦岭阻断,为了大秦军队能够顺利进入蜀国,秦国人便是以赠送蜀王“日粪千金”之石牛为由结好蜀国,蜀王贪图钱财,命五个大力士为秦国人开辟道路运送石牛,秦国大军遂长驱直入,攻灭蜀国。
这里就有疑问了。
在此之前,大多数人认为中原通往古蜀国之道路,皆为崇山峻岭之小道,甚至有说古蜀国四面为塞,可谓内外不通。那么,当年周武王结盟古蜀国,古蜀国派遣大军与周人共同攻打殷商帝国,古蜀国的大军难道也是从道上出发的吗?
司马错攻打古蜀国所行进的道路,因石牛之传说其后便有“金牛古道”之说。可是,这条金牛古道难道真的就是蜀王为迎接“石牛”而修筑的吗?恐怕答案没有那么简单。
《竹书纪年》载:“夷王二年,蜀人、吕人来献琼玉,宾于河,用介珪”。在周武王而后,古蜀国与周人最为著名的事件,即是古蜀人为周夷王敬献玉珪,而周夷王将大圭沉于河中,以祭祀河神。
古蜀之道路险峻毋庸置疑,但是不是古蜀与中原的交往因山路阻隔,就很难实现频繁之说,就很是让人怀疑。古蜀通中原之道路,一定是很早就存在的。或许,还不止一条。
当时之周人,其实有几条道路可通古蜀国。
一是从汉中通往四川,其中就包括有司马错的金牛道,还有后来的刘邦屯兵的米仓道。这两条道路,都因战争而闻名,如果发动一场快速战争,还要专门在崇山峻岭之间修筑一条从来没有过的道路,那这场战争取胜的可能性是要大打折扣的。金牛道、米仓道出现之时间,绝要早于春秋战国。
二是从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读史方舆纪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可见褒斜道之历史也相当久远。从关中通往汉中实际还有几条道路,其中褒斜道是距离最近之道。《华阳国志·序志》记载:“《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王亦从行。”古蜀国正是从此道前往中原,于周武王共同成其大业的。
三是关中通往汉中的子午道。《读史方舆纪要》载:“项羽封沛公为汉王,都南郑。汉王之国,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盖即此(子午道)。”这里可见,子午道在秦汉以前,或是在春秋战国之时,不是宽敞大道,只是栈道而已。
四是关中通往汉中的故道。此道也因其艰险,在上古之时往往只设驿道,而无大路,一般也就是“传军国急报,达官司文书”之时会用到此道。因此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走的就是这条道路。
五是关中通往汉中的傥骆道。这条道鲜见于春秋战国之史书,更多的记载出自三国时代。因此,这条道路或可将之排除在外,即不是先秦之时中原入蜀的主道。
关中通往汉中的就有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但这几条道路只是到了汉中,并没有真正进入古蜀国的核心区域,即是要到达所谓华阳、郫成之地,实在还需有金牛道、米仓道。
米仓道大致所通达的位置是在古蜀国东部地区,也即今天的巴山、重庆之地,要与当时即为古蜀国核心的都城所在地成都之地相距甚远。因此,真正的入蜀第一道,应为金牛古道。中原与巴蜀之间的深度交流乃至文化交融,应也是这条金牛古道。
有趣的是,在金牛古道之畔,如今已发现多处四五千年左右的古蜀聚居遗址,其中最为著名的当为三星堆遗址。俗语有:“沿溪河成路,岭横越垭,陡峻盘旋,险绝而栈”,即是沿河修路,恰好金牛古道途经今日的绵德地区,就有很多河流,从绵竹往东南到罗江地区有绵远河,再往南则是有广汉的湔江之地,这里则是三星堆畔的鸭子河。
从成都到广汉,再往北到绵阳,再到广元,沿地势平坦的河流北上修筑道路,或是古蜀人的最佳选择。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金牛古道,乃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金牛古道遗址,其成形之期应是早于春秋战国的。或许,在上古至商周之际,因文明之间的持续碰撞,古蜀人已将金牛古道打通,并持续地向中原输送文明,同时也接纳着来自中原的文明。这条金牛古道,不止可为战争服务,更可为文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