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德
老话说:“正月十九年封口”。2025年2月16日,恰逢周日,抓住年的“尾巴”,去游览了心仪已久的北京门头沟“京西古道”景区。
晨曦初露,料峭春寒依旧笼罩京郊大地。我们一家三口满怀期待,驱车向着门头沟妙峰山镇水峪嘴村进发。车窗外,永定河宛如一条灵动的丝带蜿蜒而过,远处的群山在明媚的阳光下清晰可见,似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意境悠远。
高德导航提示我们:目的地 “京西古道景区”到了!这片曾以“驼铃古道”之名享誉四方的土地,如今则成了徒步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一到村口,刻着“京西古道第一村”的石碑映入眼帘。碑上的文字虽已斑驳,但历史的厚重感却扑面而来。难怪当地村官感慨:“这条古道,是京城的能源命脉,更是文明的鲜活脉络。”
踏入景区,脚下的石板路陡峭而曲折,深褐色的石面历经岁月打磨,光滑如镜,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广播里的推介解说,为我们揭开了古道的神秘面纱:“京西古道并非单一的线路,而是由38段、全长684公里的道路交织成的庞大网络。它北连草原丝路,南接大运河,在千年的时光里,承载着民族融合、商贸往来与军事防御的重要使命……”攀登中,一阵山风呼啸而来,道旁的枯树干草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骡马队的蹄音与嘶鸣穿越时空,悠悠传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此刻,我们像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既感受着当下的宁静与美好,又触摸到历史的脉动与心跳。京西古道,就是这样一部生动的史书,等待我们去翻阅、去解读。
沿着古道前行,最令人震撼的景观莫过于那密密麻麻的“蹄窝”。在一片青灰色的石板上,碗口大小的凹坑错落分布,它们高低各异,深浅不一,有的深达二十厘米,有的已看不清昔日的印记。蹲下身子,轻轻抚摸这些蹄窝,指尖传来的粗糙触感中,似乎还带着丝丝温热,让人仿佛感受到当年铁蹄与石块激烈碰撞擦出的火花。
“这绝非普通的磨损痕迹,而是数百年驮队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北京京西古道文化发展协会会长王春和曾这样感叹。是的,元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意境在这里具象呈现,而马致远笔下瘦马的落寞与萧索,早已被蹄窝中凝聚的坚韧与希望取代。这些蹄窝,是京西古道三大功能——商道、军道与香道的有力见证。明清时期,西山的煤炭顺着玉河古道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满足城市的能源需求;来自草原丝路的盐茶皮毛等物资,也经此辗转流通。明代的牛角岭关城遗址,至今仍屹立在山巅,当年税吏盘查、驼队通关的繁忙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而妙峰山香道上热闹非凡的幡会、欢快的太平鼓,将宗教的虔诚与民俗的狂欢完美融合。
行至望仙阁,一位游客小姑娘指着石阶旁的骡马塑像,好奇地问:“为什么不是骆驼呢?”领队的导游微笑着解答:“骆驼不擅长攀爬山路,在入京之前需要换成骡马。这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这句简单的话语,虽让人有些忍俊不禁,但它却蕴含着与今天“实事求是”发展理念相通的深刻哲理,那就是: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时,都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应对。
如今的“京西古道”景区,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身着汉服、手持“通关文牒”的游客穿梭其中,仿若AI穿越技术的现实应用:铁匠铺前,身着粗布衣衫的匠人奋力抡锤打铁,火星四溅,口中还不时吆喝着:“客官,新打的马蹄铁,保您驮队一路平安!”茶棚里,大碗茶散发着浓郁的茉莉花香,伙计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古道4S店”的趣闻——昔日的铁匠铺,就如同今天的汽车维修站,为物流的顺畅提供着周到的服务与全方位保障。
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正是门头沟文旅局“活化利用”理念的生动展示。它让历史不再是被尘封在玻璃罩中的展品,而是生动呈现在人们眼前的鲜活现实。这,正印证了文化学者观点:“文化遗产只有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才能重焕生机。”
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力量的加盟为古道带来了新的活力。国内一流大学的师生在此开展地质考察,他们设计了可爱的“骡小西”表情包,还开发出古道剧本杀,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深受Z世代喜爱的表达方式。这不禁让我想起北京市人大代表王涛的呼吁:申遗不仅仅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让文明在创新中得以传承。
站在古道博物馆的互动屏幕前,轻轻触摸“太子墓苹果”“琉璃烧制技艺”等图标,千年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绽放出璀璨的火花。这充分彰显出,文化自信正源于这种古今对话所带来的强大底气。它让我们坚信,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无限的魅力和价值,只要我们善于创新,就能让其焕发出新的夺目光彩。
登上牛角岭关城,极目远眺,层峦叠嶂之间,现代公路如同银蛇蜿蜒盘旋,与古老的京西古道相互交错。一位游客问:“古人走这条路要花多长时间?”导游回答道:“驮队从张家口到京城,需要半个月的时间,而如今乘坐高铁,仅仅只需两个小时。”
在这一瞬间,时空仿佛再次发生了折叠,历史与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古代的商旅们凭借坚韧的毅力,用马蹄一步一步丈量着山河;而今天的建设者们则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卓越的智慧,重塑着天地的面貌。“古道已从运输的动脉,转变为精神的纽带。” 门头沟文旅局领导的阐释,让我更加真切地体会到:踏上这条古道,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去,更是为了从中汲取那份勇往直前、不畏艰难的开拓精神。
在刚刚召开的2025年北京市人大会议上,王涛代表提交的《推动京西古道申遗建议》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她指出:“古道是线性文化遗产的杰出典范,对它的保护需要立法的保障、文旅的赋能以及全民的积极参与。”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古道上志愿者们不辞辛劳,清理石缝中杂草的身影。文明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少数人的责任,而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暮色渐渐深沉,我们踏上了返程之路。路过村口的“古道振兴”标语牌时,看到村民们正在为筹备各种文旅活动而奔忙。老舍笔下祥子拉车走过的路,如今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合理利用是对古道最好的保护。”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只有让文化遗产融入当代生活,才能使其避免成为博物馆中毫无生气的木乃伊。
回望那渐渐远去的古道,蹄窝在夕阳的余晖中闪烁着青铜般的光泽。它们不仅见证了古代商旅的艰辛与不易,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从古代驮队翻山越岭保障京城的能源供给,到今日建设者穿山架桥构建“新基建”网络;从妙峰山香客虔诚祈求风调雨顺,到生态修复工程全力守护绿水青山——时代在不断变迁,技术手段也日新月异,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却始终未曾改变。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京西古道,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根基之一。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京西古道之行,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一次精神的淬炼。当我们将蹄窝中的汗水与当代建设者的智慧相连,便会懂得:文明的传承从未中断,它如同永定河水,在古老的河床中奔腾向前。正如单霁翔所言:“门头沟是北京乡土文化的基因库。”守护这份基因,不仅需要立法保护与学术研究,更需要每个普通人用脚步丈量、用心灵感知、用真情浇灌。因为,每一个蹄窝的印记,都是千年文明的真实记载;每一段古道的重生,都是民族精神的又一次觉醒;每一次历史的回望,都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 本文作者简介:李德,新闻工作者。从事宣传工作30多年来,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级媒体和外宣媒体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3000余篇(幅),获得过全国、全军新闻特等奖、新闻奖和中国报告文学大奖,出版有《听涛》新闻作品选。3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