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伯《孤烛叹》,唐诗咱们一起读

秦隋志汉唐宣 2023-11-11 22:01:42

切切夜闺冷,微微孤烛然。

玉盘红泪滴,金烬彩光圆。

暖手缝轻素,颦蛾续断弦。

相思咽不语,回向锦屏眠。

这首诗又名《闺怨》,闺怨诗是从诗歌创作伊始便存在并发展的一种类型,各朝各代均有很多作品涉及,唐诗也不例外,从唐初到盛唐,再到晚唐,很多著名诗人都有相关作品,而闺怨诗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待字闺中的少女思春,二是家中少妇思念丈夫,特别是第二种,很多与古代男子戍边、出征等联系在一起,一些唐诗作者对此表达了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本诗通俗易懂,“切切”在这里指声音轻微,更有凄切和哀怨的意思,凄切的夜里,闺房中显得十分的寂寞清冷,散发着微微光芒,孤独的蜡烛在夜中点燃,然很显然是燃,至于为什么用然,可能是让用词更简单,也可能是流传或收录过程中的笔误,唐诗数量巨大,口传和抄录的过程中有些纰漏是十分平常的。首联中“切切”和“微微”起到了打动人心的作用,极为贴切,“冷”字既指天冷,也指内心的孤独,切切的冷与微微的燃相对,反差极大,一下子便将少妇闺中思念、哀怨的气氛烘托到位。

随着蜡烛的燃烧,玉做的托盘中流下了红色的泪滴。古代的蜡烛芯用棉线制成,不会像现在的蜡烛芯一样随着焰心的下降而炭化,容易打卷,积累多了便会使得蜡烛过快融化,红色液体顺着蜡烛边缘留下,滴在了托盘之中,所以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说法。蜡烛身上的烫金随着蜡烛的火光燃成灰烬,烛光因而迸发出圆圆的彩色光芒。这两句描写极为传神,恐怕也和徐彦伯长期作为中高级官员,条件较好有关,其常常在夜间写作,自然蜡烛相伴,对蜡烛的观察非常细致。如玉般的托盘,红色的蜡烛,烫金的烛身,都说明少妇处在殷实之家,这在后文中多有印证,作为宫廷诗人,徐彦伯接触到的,大约也都是阶层靠上的群体。

借着烛光暖了暖手,百无聊赖之际,拿来一些轻轻的素衣缝起来,借以打发时间。少妇蛾眉微皱,接续断了的琴弦,其实闺中少妇不是工匠,自然不能修补琴弦,这里明显是指丈夫不在身边,借着弹奏中断的琴曲,排遣心中的相思之苦。

长长的相思使得少妇幽咽不语,回头望向锦屏,不知多久才能入眠。这两句情感代入很强,表达了作者对闺怨少妇充分的理解,整首诗的情感表达也很连贯,始终扣题。“锦屏”则再一次彰显了少妇的生活条件,作者常年出入宫廷和官场,必是对此类情况亲眼目睹,才能将少妇的神情、动作、环境等刻画得如此细微传神。

喜欢的小伙伴请关注“秦隋壮志汉唐宣”,品原创小说《大唐十六剑》,唐风诗词,文化旅行摄影。

5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