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青海省投资集团(以下简称“青海省投”)债务重组一案,落下了最终的帷幕。
6月22日,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此案并发布公告。预示着这家负债累累的青海省明星国企,正式进入破产重组的程序。
结果毫不意外,不过依然让人感慨不已。
根据法院的公告,法院裁定受理青海省债权人对青海省投以及该公司下属16家子公司的破产重组申请,并已指定青海省投成立清算组,拟在8月召开第1次债权人大会。
青海省投终于走入破产重组,国企信仰彻底覆灭在2020。
一.破产公告这份破产公告于6月22日,由西宁市中级人民法院送达。
在这份告知书中,称青海省的各家子公司于6月19日收到相关民事裁定书及司法文书,西宁中院裁定受理各债权人对青海省三江水电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等16家子公司提出破产重组申请。
早在6月18日,青海省投公告宣称:青海省投债权人以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由,向西宁中院申请了对青海省投的重组。
公开资料显示:青海省投属于地方国有企业,实控人为青海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这份裁定书中反映的态度,认为青海省投不能偿还到期债务,且明显存在着丧失清偿能力的可能,符合破产重组的条件。对其进行受理破产,将更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企业职工的整体利益。
而青海投则表示,公司将继续开展从重组程序。若成功,将有利于改善公司的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持续经营和盈利能力;若失败,将存在着破产清算的风险。
二.危机四伏的青海省投青海省投的危机,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显现。
今年1月份,青海省投由于未能支付两笔美元债券利息,被下调评级;同时也因此触发了交叉违约。
事发之后,国际评级机构标普不仅第一时间将青海省的长期信用评级从优先无担保的“CCC-”下调至D级;国内相关评级机构也及时作出了相应的调整,青海省投现在的评级是垃圾级。
标普给出的理由中明确地指出:青海省没有足够的财务能力及时偿还债务,也不认为青海省政府会提供帮助履行其债务。
后来就发生了市场熟知的债券要约收购,即青海省下属的三家离岸子公司委托中金公司,对三笔债券持有人发出要约收购,最终均以折价进行收购。不仅美元债利息未能及时支付,国内一波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租赁等也被青海省投带入了到了大坑当中。
负债累累的青海省投曾经作为当地明星企业的青海省投,在2009年被授予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荣誉,其影响力可见一般。而那座气派十足的青投大厦,就是对青海省投辉煌历史的最好见证。
然而仅仅十年的时间,盛景便一去不复返。如今的青海省投,深陷到负债的泥潭当中。最新统计显示,青海省投债务有高达400多亿的短期负债;正是这高企的负债,让青海省投的命运岌岌可危。
青海省投本身的资产负债率就较高,达82.6%;而在高达600多亿的负债当中,短期流动性负债更是高达400亿。通过财务分析发现,青海省投存在着严重的资产负债错配。
在这400多亿的负债当中,有40多亿的信托非标融资,大投的还是以国开行为代表的银行信贷。关于青海省投的债务问题,其实在2018年就成立了纾困小组。2019年6月份,由国开行等债权人组成的债权委员会召开相关会议,虽然给出了相关建议,但是最后却不了了之。
青海省投40亿非标信托融资当中,其中中泰信托的恒泰18号,因投资人集体召开会议,而一度成为了热搜。
虽然后来中泰信托告赢了官司,但如今青海省投走入破产重组。该信托计划的投资人,究竟何时能完成兑付,兑付比例是多少依然是一个未知数。而且该信托项目本身的风险在于交易对手,因此市场化的重组方式是一定的。妄想中是刚兑的,是不可能的。
三.惨重的教训和启示如今青海省投走向破产,给市场的教训和启示却是惨重和深刻的。
青海省投不是城投
直到现在,很多媒体还是会误将青海省投当做城投。包括当初理财经理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很多机构也误用了城投一词。但事实上,青海省投是一家典型的地方性国有经营性企业。三个维度可以证明,这是一家彻头彻尾的国企:
1.从股权结构来看,青海省的大股东为青海省国资委,但国资委下有大量国有经营性企业,青海省投为其中之一;
2.从主营业务来看,青海城投的主营范围是资源开发,能源生产和金属冶炼为主,跟城投平台的业务范围完全不搭界;
3.从应收账款债务人来看,其占比最高的分别为铝材,钢铁等公司,而不是市场所熟知的财政、管委会等。
从以上三个维度来看,青海省是一家当地较大的普通国企而不是城投。既然不是城投,其所对应的银行信贷、信托贷款和其他非标融资,地方政府在解决问题时的态度和力度,跟城投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区域因素太重要
此次青海省投,给投资者和市场上了重重的一课:相比国内其他一级政府,青海省地方经济不发达且集中于大宗商品行业,而且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十分脆弱。
虽然每年获得大量的中央转移支付,但是其本身的预算情况极为脆弱,税收生成能力不足,“自我造血”存在着巨大的经营收支差额,且规模较大。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生于当地的这些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本身就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ST盐湖就是最好的例子。
无关地域黑,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加上2020年的全球经济本身就不景气,因此地方政府在介入的时候会有更多的选择和顾虑。当一般的国企发生信用事件的时候,政府的支持不会是全面或者及时的。毕竟资源是有限的,而且很可能会让国企进入市场化的破产重组程序。
而依托于非经济发达地区的这些理财产品,尤其又是高成本的非标,在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慎之又慎。
2017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金融去杠杆深入,众多曾经的明星国企,已经纷纷进入到了破产重组的境地。
曾经的国企信仰早已破灭,看看最近两年那些出问题的企业,哪一家不是曾经的谣言明星?除了本文的青海省投以外,包括FZ、ZK、ZX等公司或者集团,都遭遇到了各种危机。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对于从事事实体经营行业的国有企业,其融资的逻辑是基于企业过去一段时间产生的现金流。而企业面临的将来的不确定性,在整个经济下行周期之下,没有多少企业能够独善其身。一旦自身经营下滑,带来了就是各路违约和暴雷。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企业的进进出出,成立与倒闭都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正常的新陈代谢是必要和必须的。但是具体落实到企业而言,则是员工的失业、债权人债务缩水、银行等机构的不良和投资者的损失。
写在最后如今青海省投的破产重组已成事实,至于是破产清算还是涅槃重生,还有待最终各方的努力。
但是此次青海省投的教训,无疑是惨重和深刻的
对于中泰信托的那些投资人而言,该项目的追偿将经历一个漫漫长途究竟能收回多少本息?这是投资者最为关心也最难解决的问题。
泥沙俱下,没有人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