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泉州发展文旅产业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申遗成功以来游客接待量与日俱增,早已超越厦门成为闽南最热门的旅游地。然而游客大量涌来的背后一直伴随着接待能力不足的隐患,老城区交通拥堵,节假日酒店大幅涨价等等。已经体现出泉州市区城建基础设施的承受力有上限,而这些隐患终于随着大年初六的一场民俗踩街活动集中浮出水面。
时隔二十年后恢复踩街,这次活动究竟办得怎样?只能说网上评价可谓两极分化,单看官媒和御用自媒体毫无疑问是红红火火,有各种极佳角度拍摄的视频画面,丰富多彩的演出,毕竟嘉宾们都占着最好的观看位。然而再扭头看看头条、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网友们的大声吐槽,就会感到这次活动效果有点事与愿违。
最让大家感到不满的主要是两点,一是看不到,二是交通难。看不到这一点众多有经验的泉州本地市民早已料到,现场除了前两三排,后排大部分只能挤来挤去看”人从众”,于是很多人一听说在东海办就没打算去,躺在家里看直播。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9adb340967dea4f305f133820c4989f.jpg)
然而外地游客并不知道本地情况,看到铺天盖地的宣传便一窝蜂涌去东海,结果人挤人走了大老远的路却什么也没看着。此时要能好好把人送回去,那顶多就是一个下午白跑。然而更糟糕的问题降临了,自驾车堵得水泄不通,公交运力更是严重不足。
二十多年前踩街是晚上办,这回专门选在下午办,就是想趁着一天之中光照最足也最暖和的时段减少隐患。结果因为没有提前做好交通规划和保障,导致大批游客仍被滞留到晚上,依旧不可避免地尝遍了东海夜间的凛冽海风和低温。
踩街结束后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吐槽,人家实在觉得糟心才写这么一大段。这个季节昼夜温差大,白天热晚上冷,东海的气候特点本地人都知道,还会提前准备厚一点的外套,可外地游客不知道啊。不少带着孩子的游客一家三口四口穿着单薄的衣服,挤不上公交只能打车。结果一看网约车平台上200+的订单在排队,在寒风中等到晚上九点多还没能坐上车。
此时比气温更加令人心寒的是黑车,一批司机趁火打劫,有的甚至把东海到泉州老城区的车费喊到了200。有些热心的泉州市民实在看不下去了,主动免费接送拖家带口的游客,这才让一部分人脱困,让我们看到人心善恶的强烈反差。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9a20a5162f2f2fe6e00dd9aa4af533c.jpg)
事后我们反思问题出在哪,都会指出:举办一场大型活动却没做好交通预案,公交虽然免费却没有考虑人家挤不挤得上。不在老城区举办的重要原因是怕交通拥堵影响疏散,这才放到东海去办,结果问题反而更大。
老城区就算挤不上公交,大家可以步行逛街吃饭,散个步走回酒店。饿了渴了遍地商铺都能解决,内急找个公厕也不是难事。可在平日里房多人少、烟火气明显不足的东海,上哪买吃喝,上哪找公厕,都得多花时间到处跑。
想通过办活动让东海有点人气的初衷不难理解,但变成“气人”就适得其反,文旅这碗饭不能当一锤子买卖,弄坏了口碑人家下次就不会再来。当然,看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办到东海就是因为那里道路宽敞为了避免安全隐患啊。
事实上游神踩街等大型民俗活动不只有泉州办,春节期间很多城市都在办,大家基本上都是办在文化氛围浓郁的老城区里,而不是一味追求空旷就找空荡荡的现代建筑当背景板。
试想,老城区里可以热热闹闹楼上楼下一起看,怕道路狭窄人多拥挤可以临时交通管制,可以科学规划拉长巡游路线,可以控制每个街区的人数。只不过放在东海最简单,不需要“老爷们”费脑,视频宣传资料拍够了就好,哪管人家大老远跑过去看不看得到。
其实一定要在东海举办也无妨,只要把最起码的保障措施提前布置好,自己没经验也可以多向其他城市学习借鉴。比如去年“五一”下沙海滩重新开放,福州不仅公交、地铁免费,还调集了一百多辆大巴提前预备好,现场人山人海但秩序井然,没有让游客在长乐海边不知所措。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d5056fa80851d8dbcf495ab46925f02.jpg)
泉州被称为“万亿俱乐部”里唯一没有地铁的城市,平时大家觉得泉州市区面积不大,公交、电动车、共享单车等足以满足需要,有无地铁对于出行没有太大影响。但与福州、厦门相比,泉州没有地铁的劣势在举办大型活动之时就会格外凸显。
地铁的超强运力、快速疏散能力,公交远远比不了。尤其非要把大型活动办在远离市区的空城新区之时,有无地铁显得更加重要。去年泉州演唱会办得风生水起,但偏远的晋江二体中心也让不少远道而来的观众头疼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