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一名医生正把两只燃烧着的艾叶卷,放在一个美国人的肚子上方熏烤,还时不时地捻动一下他身上的几根针。后来,这个美国人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篇文章,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中国热”。
这个美国人叫詹姆斯·罗斯顿,他是《纽约时报》的资深记者,1971年7月9日,他陪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起来访中国,在采访周恩来总理的过程中,他突然得了急性阑尾炎,于是在总理的安排下,他被送到了北京协和医院做手术。

基辛格
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第二天晚上,他的腹部却突然剧烈的疼痛,于是协和医院针灸科的医生马上就对他实施了针灸治疗。
时至今日,针灸医师已经遍布整个美国。2012年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1500万成年人使用过针灸。
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术,针灸的历史其实非常长久,最早的纪录可以追溯到2400年前的先秦时代。
相传,2400年前,在一次游历中,神医扁鹊路过黄河流域的虢国,听说虢国早上还好好的太子突然间就失去了知觉,不省人事,宫里的人以为太子暴毙了,准备将他下葬。觉得奇怪的扁鹊急忙赶往虢宫,在对太子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后,对众人说:“太子还没死,我可以救他”。

只见他从随身的医药箱里取出一些银针,对着太子的穴位一顿扎,然后又药物,轮番热敷太子的两侧胁下。没多久,太子就醒过来了,能吃能喝能睡,配上药物治疗后,不到20天,太子就痊愈了,一点都不像生过大病的样子。
这个故事是我国文字记载中,关于针灸治疗疾病的最早记录,而扁鹊也因此被虢国人当成神医,到处传颂,说他能够起死回生。
什么是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即把毫针按在一定穴位上,扎入人的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治疗疾病。灸法:则是指把燃烧的艾叶条放在一定的穴位上,熏烤皮肤。利用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气来刺激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过着刀耕火种,狩猎打渔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受一些伤。但是也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中有一些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些部位,在被一些比如石头、荆棘等坚硬物体触碰到之后,反而会减轻身体原有的不适。

石针
于是他们就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向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以减轻疼痛。时间久了,针灸这一技术就诞生了。
最早的针刺工具是用石头做的,所以被称作石针,又叫做砭石。
同时,他们发现,身体上的有些部位在被针刺了后,确实可以缓减痛苦,但是,有些刺了之后反而会加重病情,于是他们开始对身体的部位进行的研究。
他们发现,在人的身体内部,似乎有一些纵观全身的路线,古人将之称为经脉。而在这些大经脉上,又有有些小分支,而这些分支又能被分为更小的分支,古人将之称为络脉。

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这些路线被称为经络,这也是针灸技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而经络线上那些可以施针,治疗人们疾病的部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穴位。
听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不是针,而是医生对于人周身穴位的准确寻找。换句话来说,准确找到应该施针的穴位,是人们进行针灸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唯一标准。

不过,古人在用针灸行医治病时,主要是依靠书籍和图本作为参考,其中最主要的参考书籍是《皇帝明堂经》,但是,唐朝末年,因为国内战乱不断,《皇帝明堂经》早就下落不明了,以至于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们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固定标准。
因为缺乏比较直观的形象参考,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唐朝之后的医生只能按照自己对于针灸的理解对病人进行治疗。往往会出现大量的误诊事件。
针灸铜人这个现象引起了宋仁宗的注意,为了杜绝误诊病例的一再发生,他决定要制定一个关于针灸经穴的国家标准。
公元1023年,宋仁宗下令对全国范围内的针灸医书进行校对整理,负责这一工程的是北宋当时的医学大家:王惟一。
在整理核对这些书籍的过程中,王惟一认为,比起书本上那些需要读者自行理解的文字记载,一个形象的针灸模型会更直观,更容易让人理解,于是他决定设计一个用于医生们学习针灸的模型。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宋仁宗的肯定,在宋仁宗的支持下,以及自己对人体经络的研究,公元1207年,北宋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打造出两尊针灸铜人,因为当时是宋天圣五年,所以这两尊铜人又被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根据记载,这两尊铜人都是一个直立着的青年男子,除了标明穴位之外,在铜人的身体内部,还有用木头雕刻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在学习的过程中,针灸老师会将铜人的外面涂满蜡,并在铜人体内注满水银,然后给铜人穿上衣服,让学生施针,如果刺对了,水银就会射出,如果刺错了,针就不能刺入。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因为穴位找不准,而导致的误诊病例大为减少。

以这两尊铜人为例,北宋之后的朝代,陆陆续续只做了很多针灸铜人,但是,绝大多数都在战乱中被毁坏,有的甚至被外国侵略者抢去,包括这两尊宋代的天圣针灸铜人,至今人下落不明。
也正因为此,如今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一尊明代针灸穴位铜人,才显得弥足珍贵。
湖北省博物馆的针灸铜人宋代以后,中国制造的针灸铜人,大都是以宋代的天圣针灸铜人为模本的,基本上都是直立站着的青年男子形象,比如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同仁堂店里摆放的那尊铜人。但是这尊明英宗时期铸造的铜人,却是一个童男子的形象。
铜人高约87厘米,左手上举,右手下垂,右腿站立,左腿则呈现半跪的姿态。这是因为,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古人逐渐意识到,在人的脚下,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许多重要穴位,这些穴位与全身的腑脏经络密切相关,贯穿人全身的经脉和穴位。

如果像之前那些站立的铜人一样,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人们就不能够看到人脚下的的穴位,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方便,但如果做成这个样子,即便是脚下的穴位,人们也可以一目了然。
而且,除了足下的66个穴位,这尊铜人身上还有300多个穴位,每个穴位上都有一个针孔,旁边还刻有该穴位的名称,比起之前针灸铜人,这尊铜人姿态优美,静中有动,不仅形象更生动,设计上也更加先进和科学,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我国古人的聪明和智慧。

针灸,最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医术,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而这尊铜人,也承载了我们古人的智慧与高超技艺,它不仅见证了中国针灸数2400年来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医术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