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和吴广所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其名言“燕去安知鸿鹄之志在 侯将相宁有种乎 苟富贵勿相忘”也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言。但在此之前,中国历史上是否曾经发生过其他的农民起义呢?
在陈胜和吴广之前,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武装起义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41年西周周利王时期的国人暴动。
当时,周利王实行暴虐之政,使得民怨沸腾,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而为了控制人民的言论,周利王派遣官员进入侍卫当中,监视百姓的一言一行,只要有人说了他的坏话,就会被立刻抓走杀死,导致当时的人人自危。
于是,首都浩经的百姓不堪忍受,集结起来,拿起武器,闯入皇宫。周利王只得望风而逃,从此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宫殿。由于当时周朝把首都内的百姓称为国人,城外的百姓称为野人,因此这件事件也被称为国人暴动。
虽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由百姓自下而上的反抗暴政的行动,但是其主要参与者还是当时的商业手工阶级,而并没有涉及农民阶层。此外,这次暴动也并没有推翻当时的周朝,只是要求换一任郡主。因此,这次事件并不算是农民起义。
在中国历史上,百姓起义在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没有形成席卷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这一现象可以从周朝社会结构中找到原因。
周朝采用了分封制度,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而实际上各地土地的所有资源以及收益是归当地的诸侯所有。他们只需要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禁锢,并且在天子遇到危难时刻派兵救驾。各诸侯国也会按照这样的制度,将自己的封地再封给更低级的清大夫士,大夫士再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在这样的制度模式下,当时的农民出现的矛盾都集中表现在与他们直接的统治者之间,与整个社会体系之间存在的相关性十分小。因此,即使农民对自己的宗主有所不满,甚至出现了集体出逃或者暴动等问题,即便成功,也不过是换一个宗主或是恢复其他宗主。
这与大一统的制度模式不同,在分封制度下,各分封国之间是相对独立的,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不大。百姓的生活状态,贫富差距却有着很大区别,而且语言文字度量衡都不一致,因此不可能形成那种大规模的联盟,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农民起义。
然而在秦朝之后,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土地所有权也开始向地主阶级集中。
此时农民的地位开始下降,他们成为了地主的辩护,需要向地主缴纳重税。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出现一个领袖,便会形成势力强大的农民起义军。
加之后来各种宗教传入中国,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的发展,容易对底层的农民进行洗脑宣传,将他们集结起来进行农民起义。
这便是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没有出现过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