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文化广被人传颂,其沉淀了数千年的文明和智慧,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而且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描绘了无数的灿烂画卷。对于中国古代,道德评价尺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冯道到文天祥,道德评价尺度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一 、 冯道和儒学经典的道德评价尺度
冯道是宋代儒学经典《礼记》的注解家,其强调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爱、善、忠、义、礼等伦理道德观念。同时强调尊敬长辈,恭敬师长,孝道是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必须时刻铭记、遵循。他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社会的安定,这一点符合当时的政治趋势,也与儒家思想向心力相关。特别是在宋朝改革的背景下,他的思想体系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承。
二、考验和呼唤未来的周敦颐和张载
周敦颐和张载两人的道德评价尺度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倡导心性自由、亲近内心,具有强烈反对儒家前人古代封建礼教制度的思想。相比于冯道,周敦颐提出的“理”将伦理道德观念超越了原有的范围,贯穿哲学思想的全过程。张载则更侧重于“气”,其主张让个性舒展,在传统文化中与理论区隔较大,但在推动中国思想现代化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三、文天祥—新的伦理道德观念的代表
文天祥是南宋知名的政治家和文化巨匠,他在大义灭亲之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坚定品质被历史昭示了,而这正凸显出了其道德评价尺度与以往不同的部分。类似轻装上阵,用死去证明爱家国的效果有局限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文天祥的行为没有意义,他主张的是责任观、道德观的升级,将“尧舜有大其德,而可谓有仁也.孔子有为国杀身,而可谓有义也。”不单纯认为是自我价值的体现,而是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义挂钩=,认为是为天下奉献,是在维护社会公正秩序中发挥自己的一份力量。
冯道到文天祥的道德思想继承渐进式的过程,从社会、伦理关系的角度出发还原了古代儒学和道家的伦理观。道德评价尺度的转变,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个静止的、刻板的体系,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文明。历史上的巨匠们,对人类致力于吞食苦难和拓展哲理意义的融入无数的有意义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