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再起波澜,叙利亚新政府的合法性争议引发国际角力。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日突访中东,高调宣布将推动联合国解除对叙制裁,此举与中国当前立场形成微妙分歧。
叙利亚总统沙拉近期任命“东伊运”恐怖组织头目担任政府要职,引发中方强烈反对。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反恐红线不容触碰”,明确表态不支持解除制裁。而俄罗斯此时力挺叙利亚新政府,被外界视为对西方解除制裁呼声的策应。值得玩味的是,沙拉上月刚与普京通话示好,双方迅速从“索赔纠纷”转向合作,态度转变之快令外界侧目。
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的转向暗含多重考量:塔尔图斯海军基地的去留牵动俄在地中海的战略支点,而叙利亚新政府若获国际承认,或能帮助俄重拾中东话语权。有情报显示,俄叙私下可能已达成交易——大马士革以保留俄军事存在换取莫斯科的外交支持。
尽管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但分歧渐显。中国坚持“反恐优先”原则,而俄罗斯更侧重地缘布局。沙拉政府游走于大国间的策略初见成效:通过拉拢俄罗斯制衡西方,又试图利用中俄差异制造突破口。不过北京的态度依然坚决,联合国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始终是悬在叙利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目前局势呈现三重不确定:其一,俄罗斯能否说服其他安理会成员绕过中国反对?其二,叙利亚新政府会否在恐怖组织人事任命上让步?其三,西方阵营对俄中分歧的态度将如何影响博弈天平?
这场大国角力背后,既有叙利亚重生的契机,也暗藏恐怖势力借尸还魂的风险。当拉夫罗夫的专机降落在贝鲁特时,中东棋局已悄然进入新回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