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联邦议会选举结果揭晓后,柏林的政治气候正经历微妙变化。联盟党以微弱优势胜出,却因未能取得绝对多数席位陷入组阁困境。这场选举不仅折射出德国社会的深层裂痕,更可能成为重塑欧洲地缘格局的转折点。
联盟党领导人默茨虽在胜选之夜高呼“开启新时代”,但现实远比口号复杂。目前议会中七大政党席位分散,联盟党仅获得31%议席,距离组建多数政府所需的50%相距甚远。看守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民党坚持“总理职位不可分割”的底线,而默茨断然拒绝共享权力,双方僵局短期内难以化解。
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已发出警告:若未来四周无法达成组阁协议,重新选举将成为可能。历史数据显示,德国二战后仅有过两次重新选举记录,最近一次是2005年施罗德政府主动解散议会。如今政治碎片化加剧,重选风险较以往显著提升。
极右翼的选择党在此次选举中异军突起,以21%得票率跃居第二大党,其领导人魏德尔高调宣称“新时代已到来”。尽管主流政党仍坚持“防火墙”原则拒绝合作,但现实压力正在松动传统禁忌。
经济衰退与能源危机双重冲击下,德国民众对现状的不满日益增长。2024年第二季度德国GDP环比下降0.3%,制造业PMI连续15个月低于荣枯线。选择党提出的“德国优先”“退出北约”等激进主张,在产业工人和东部地区获得越来越多共鸣。柏林自由大学政治学者指出:“当面包问题压倒意识形态时,政治禁忌的瓦解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内外困局,联盟党正将筹码押向东方。默茨在胜选演讲中明确表示要“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并在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向中方递出橄榄枝,强调深化中德产业链合作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2023年中德贸易额达2530亿欧元,德国汽车巨头34%的全球销量依赖中国市场。大众集团近日宣布追加250亿欧元在华电动化投资,宝马沈阳工厂第三期扩建工程即将启动。这些动向表明,在新能源汽车革命与绿色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德国工业界已将中国视为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默茨的“向东看”战略面临双重挑战:既要平衡国内对华政策分歧,又要应对美国的技术封锁压力。欧盟委员会近期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但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明确反对贸易战,强调“合作才能共赢”。
值得关注的是,德国政府正推动“去风险”具体化方案,计划在半导体、关键矿产等领域建立多元化供应链。但柏林智库墨卡托报告指出:德国在稀土、光伏材料等领域对中国依赖度超过60%,实现完全“脱钩”需至少15年。
这场选举风暴尚未平息,但已清晰传递出变革信号。无论是组阁僵局、极右翼崛起,还是中德关系走向,每个变量都在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的政治经济版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新时代,务实与合作或许才是穿越迷雾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