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文章称,《流浪地球2》中的MOSS的量子体积8192是在致敬当年的海空英雄王伟,因为他当年牺牲时驾驶的战机编号是81192。而电影中张鹏和老诺夫的老师正好也姓王,所以这个王老师就是王伟。有人说这是过度解读,牵强附会。我想说,说这是过度解读的人,是不了解我们这个民族能延续五千年的原因是什么。

量子体积,是衡量量子计算机性能的一个指标。理论上,量子体积越大,量子计算机的性能就越强。量子体积最早在2017年被提出,当时的量子体积只有4。
电影中,化身MOSS的550W对刘培强说,它的量子体积是8192,是2的13次方。这个8192就可以理解为MOSS的算力。550W是2058年出现的,但事实上,现实中的量子体积在2022年9月就达到8192。
量子体积从4到8192,人类只用了5年。如果按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真到了2058年,量子体积恐怕就不是2的13次方,而是2的30次方甚至更多了。

作为一部制作严谨的科幻片,地球都开始离开太阳系了,为什么在量子体积上的设定上还这么保守?是主创团队的脑洞不够吗?肯定不是。结合8192和王老师这两个要素,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海空英雄”王伟。
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EP-3电子侦察机非法进入我国海域上空窥视,我海军航空兵于是派出两架歼-8II起飞拦截。在拦截驱离的过程中,飞行员王伟驾驶的编号81192的战斗机与美军侦察机发生碰撞后坠海,王伟跳伞后不幸牺牲。自此之后,81192这个数字就刻在了我们的脑海当中,时时敲打着我们,警醒着我们,要我们不要忘记当年之耻。

《流浪地球2》里讲了三对师徒,分别是张鹏和刘培强、马兆和图恒宇、周喆直和郝晓晞。但实际上还有一对隐性的师徒一直贯穿着整个故事,那就是“王老师”和张鹏。
“王老师”并没有在电影中出现,但却多次出现在张鹏和老诺夫的口中。张鹏至少三次提到过“王老师”,甚至在月球上执行生命中最后一个任务时,还对老诺夫说“我们没有给王老师丢脸吧”。
然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却一直没有出现过,仿佛是个存在于虚空中的人物。这对观众而言是不正常的。但对张鹏而言,“王老师”却是他的精神支柱,哪怕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心中想的都是不能给“王老师”丢脸。

结合张鹏的年龄、王伟一级飞行员的身份,以及8192的量子体积,人们很愿意相信“王老师”就是“海空英雄”王伟。电影中的刘培强毕业于空军航空大学,这正是王伟的母校。如此密集的彩蛋都指向了同一个人,说王老师就是王伟还算是过度解读吗?
电影的主线讲了三对师徒,为什么要讲师徒?因为师徒代表了延续和传承。老师向没有血缘关系的学生传授自己的学识、经验乃至勇气和信念,让优良的传统得到继承和发扬,让文明得以延续。

“王老师”也可能是王伟,也可能只是虚指,但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又有多少个“王老师”。张鹏在喊“50岁以上的出列”时脑子里想的是王老师,在月球上按下按钮之前想的也是王老师。并不是他自己活够了,也不是他强行剥夺其他航天员活下去的权利。他的举动,正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到50岁。因为他坚信,如果“王老师”在的话,也一定会这么做。
电影中的地球要流浪2500年,而现实中的我们已经存在了5000年,是地球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靠的是什么?靠的不就是传承和延续吗,靠的不就是这数不清的“王老师”吗。如果这也算过度解读,倒希望这样的过度解读再多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