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在5月12日,中国外长秦刚访问挪威时,就中欧关系提出了“三个坚持”。其一,坚持包容的世界观,尤其是支持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其二,坚持进步的历史观、冷战是人类的悲剧,“新冷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中欧应联合反对。其三,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观。中国能为欧洲应对风险挑战提供帮助,中欧务必要一致反对“脱钩断链”,双方要共同坚持经济全球化的方向,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
可以看到,即使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中欧关系面临多重阻碍,中方依然决心争取欧盟。秦刚外长的言论,释放了三个信号。首先,中国不希望欧盟跟随美国,对中国实施打压和围堵,即支持和尊重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其次,若欧洲执意跟随美国起舞,那么“新冷战”将爆发,这对中方不利,对欧盟也不利。其三,中国不是欧洲的“风险”,而是“保险”,即中国可以帮助欧洲“应对风险挑战”。
为了避免“新冷战”爆发,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国向欧盟展现了极大的诚意。然而对中国的表态,自以为是的欧盟依然觉得“优势在我”。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发表言论,虽然表示欧盟不应阻止中国成为世界大国,但又提到“中方若不推动俄军离开乌克兰,中欧关系将恶化”。此外,欧盟正在考虑对7家中企实施制裁。
随后,在5月13日,欧盟举行了第2届印太部长级论坛,邀请了超过60国部长,围绕着共建可持续和包容的繁荣,合作中寻求绿色机遇,克服全球性挑战,应对印太地区安全格局变化等内容进行讨论。然而一个印太论坛,欧盟却没有对中国发出邀请,而且上一届论坛也是如此。
从经济方面看,法国和德国作为欧盟核心国家,在印太地区都有重要利益。法国的93%的专属经济作业区都在印太地区,且有超过7000家公司和约150万法国人在该地区,法军也有超过8000人在此执勤。德国从2008年起的10年内,对印太地区出口增长率都在7%以上。
从绿色发展看,欧洲作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源地,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进行了大量破坏。因此,欧盟非常重视“绿色发展”。若印太地区国家若在相关政策上跟随欧盟,后者将获得这方面的议程制定权。
从安全方面看,有多条国际重要航道经过印度洋,这对欧盟贸易有重要影响。欧盟希望与印太地区国家合作,确保贸易安全稳定。
从这些情况看,无论是哪个方面,欧盟最好的合作伙伴都是中国。然而,欧盟连续两届印太论坛,都不邀请中国,是因为他们的对华政策重点依然是“合作、竞争和对抗”。从实际情况看,欧盟对中国的认知,更偏向于后者是自己的“竞争者和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
再加上美国强化对欧洲的控制,使得欧盟战略自主性大幅度下降。对美国的“遏华战略”,欧盟自然会进行配合。所谓的印太论坛,本质上就是帮美国构建“遏华包围圈”的讨论会,自然不会邀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