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好运的人,都懂得避开人性弱点

董悦道 2025-02-07 20:50:24

最近,刚刚读完冯唐老师的《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看了韩非子、项羽和王翦的人生结局,忽然发现,就算有逆天的才华和逆天的功绩,都不能保证一个人有“好结局”或者“好下场”。

那些笑到最后的人,一路好运的人,最核心的素养是,他们都了解并能够避开人性的弱点。

1、 韩非子:自私自利

我以前看过《韩非子》这本书,不过现在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隐约记得我当时边看边笑说:韩非子至少有800个心眼子。而且他很有才华,写的故事很有意思。

也许我的鉴赏水平不能说明什么,但秦王对韩非子的欣赏就很有分量了。

当韩非子的书传到秦国,秦王看到韩非的文章后说:“寡人若能见到此人,与他交游,便是死也没什么遗憾了。”秦王对他的才华,竟然欣赏到这种地步。

就是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最后结局却并不好,人们都说他是被李斯害死的,李斯嫉妒秦王对他的赏识。但我看了冯唐老师的书悟出,就算没有李斯,也一定会有别人来害他。为什么?因为他不了解自己人性的弱点。

书中这样写到:“韩非是韩国的贵族,但韩非给秦国出谋划策,目的是让秦国灭了自己的国家韩国,以证明自己的说法正确,自己是个厉害角色。”

韩非小我到这种地步,无明到这种地步,就算李斯放过他,韩国的王公贵族能放过他吗?不会。

所以,韩非子的真正死因是他的自私自利,要面子。李斯之所以杀他,是他想要的面子,秦王真的给了,他很膨胀。要知道你有面子了,别人(李斯)可就没面子了。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很爱 “要面子”,现在看来,这面子不要也罢。

2、 项羽:贪胜怕败

在我过去的印象中,项羽又帅又重感情,西楚霸王霸气十足,跟刘邦打仗几乎都没输过,浑身都是优点。

以前听曾师讲过:“失败并没有什么不好,你看刘邦跟项羽打仗每一次都失败,但是最后他成功了。”

我当时也不明白,一个一直失败的人,最后怎么又成功了呢?而一个一直成功的人,最后又怎么会失败呢?

看了冯唐老师的书,就完全理解了:

“项羽不是一个好的战略家,该打的不打,不该打的偏打,贪胜怕败。好的战略家不打不必要之仗、不贪不必要之胜,在战略方向的指引下,打呆仗,一仗一仗赢该胜之仗。”

这段话里的重点就四个字:贪胜怕败。

我立刻想起,我平时做很多事容易有畏难情绪,就是贪胜怕败。很多小孩子做题只做简单的,有成就感,害怕难题不愿做难题,也是贪胜怕败。

项羽打了那么多胜仗为什么最后没赢?原来是没有赢真正有用的仗。

3、王翦:了解人性

王翦的故事以前就听说过一个大概,看了冯唐老师的书,把这个故事真整明白了。

当时,王翦带着秦国60万大军出征,去灭楚。60万大军,差不多是秦国所有的实力了。

出征前,王翦就向秦王要钱、要地、要爵位,说:我给您当大将,有功,但也没有得到封侯。我想在您还信任、重用我的时候,多要点田宅,为子孙打下点基础。秦王嬴政大笑。

这还不说,带兵出发后,王翦又五次让使者回去跟秦王要好田好地。

有人就说,这王翦,贪财贪得也太过了,也不怕等他回来秦王治他罪!

王翦说,不是我贪财,而是我太了解秦王了,他内心凶狠而多疑善变,不会太信任别人。现在秦王把全国能打的人都交给我了,我如果表现得不贪婪,那不是让秦王怀疑我吗?

什么意思?王翦非常明白,如果他不“要田要地要爵位”,秦王会非常担心王翦带着这所有的军队打赢楚国后直接造反。

也就是说,王翦本来没有什么把柄在秦王手里,要田要地要爵位,就是无中生有,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把柄,给秦王握着。有了这个把柄,秦王才会心安。

王翦对于人性的弱点,多么地了解啊!

所以,同样是大将,白起没善终,王翦能善终,就是因为他能完美地避开人性的弱点。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