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每一个文字原来都这么厉害

董悦道 2025-02-15 19:23:24

1、文字学是古人的“小学”

以前从来没有读过关于文字学的书,最近在读胡赳赳老师的《赳赳说千字文》,特别好看。

这才知道,古人从小先学的是“训诂学”,又称“文字学”,也就是关于文字的学问,被称为“小学”。

文字学会告诉大家,汉字是怎么来的,最早是怎么写的,它的本义是什么,后来的意义又代表什么。从汉字的渊源讲到汉字的流变,汉字就这样活了起来。

古人在学了文字学之后,才开始学“四五书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等,这时候,他们对每一个字都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了。所以读这些书,比我们更容易吸收。

我们现代人不一样,少了学“文字学”这一步。我现在的感觉是,我40多岁了,在补幼儿园时期该学的内容,学起来自然毫不吃力,也蛮有趣。

读了文字学才知道,只说从一到五这几个普普通通的文字,意义可大了呢。

如果把作者的话加上我的理解那就是:一代表天地未分,一片混沌;二代表天地初分,上为天,下为地;三代表“天地人”三才。到了三,就可以称为“多”了。

作者只简单说四是二的倍数,我还想更深度了解一下,就问了deepseek。它回答我说:数字四代表象征空间方位的东西南北,也代表象征时间循环的春夏秋冬。瞧,格局一下就打开了。

五代表世间万物,“金木水火土”可以概括世间万物的性质。《尚书·洪范》篇对五行性质的解释是: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样的内涵多美妙啊。

2、我们所占有的时间和空间

普普通通的一个“在”字,胡赳赳老师竟然讲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字的金文写法,左边是支撑房屋结构的栋梁,右边是“土”。合起来的意思是说,在居住的土地上盖房子。它的意义是指,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要有一个立锥之地,有房子住才算“在”。

西方的存在主义呢,注重“我”,讲“我在”,“我思故我在”,都是个人主义的。

我们的存在主义是有家庭观念的,“存”字里面有一个“子”,是有“繁衍后代”的意思的,“在”是一个容身之所,这样就把时间和空间都囊括进来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存在主义,讲究千秋万代,子子孙孙无穷尽焉。

除了实实在在物质上的“在”,还有一种精神上的“在”。

作者说,帝王将相是占有空间的人,“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帝王的。将相也在管辖范围内有很大的话语权。但是大多数帝王相将并不占有时间,人们很快就把他们忘了,没记得多少个。

另外一些人呢,是占有时间的,比如老子、庄子、孔子。他们在自己的时代,并没有占据多少空间,没有什么管辖范围,权力远远比不上帝王将相,但是他们能在时间里留下来。

我想说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人曾经短暂地存在过,只有一个立锥之地的空间,只有几十年的时间,最后“一抔黄土掩风流”,看似“不在”了,什么都没有了。

但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祖先和子孙,从某种程度上讲,并没有真正的“不在”,因为某些DNA还在。

所以,希望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好好修养自己,为人类留下美好的DNA。

3、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在这本书中,除了数字和“在”字,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有“化”字。

化字的古代写法,左边是“人”,右边是“躺下来的人”,本义是指一个人从生到死的过程。

读到这里我才发现,化字的右半边,死字也有相似的部分。

这时候,再看陶渊明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忽然非常被打动,想把陶渊明的生平和作品都好好研究一遍。

因为之前对这句诗的理解是:在宇宙中自由自在,不欢喜也不恐惧。这种自由自在给人的感觉是笼统的。

而现在对这句诗的理解是:在从生到死的百来年,起起伏伏的转变中,自由自在,不欢喜也不恐惧。这种自由自在是多么的具体啊,它离我们的生命难题是如此之近。

最近我们的读书群里,大家也在讨论恐惧。我一个朋友正处在深深的恐惧中,恐惧到连续几天失眠。

但是我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我理解她的恐惧,但同时也觉得这样的恐惧没有必要。因为,她恐惧的并非事实,而是她脑子里的念头,是她自己空想出来的。

举个例子什么叫“恐惧自己的念头”。比如,口罩期间不敢外出,担心万一感染了如何如何,越想越害怕,心跳加速,吃不好睡不好。事实上你根本就没有出门,在家里好好地、健康地待着,这就叫恐惧念头。

我自己曾历经过无数个“恐惧念头”的时刻,修行之后这样的时刻才逐渐越少。

所以,从这句诗来看,能不喜亦不惧的陶渊明是大彻大悟之人,值得我研究一下他的生平。

4

总之,这本书拉近了我和每一个汉字的心理距离,读了这本书,不能不更加热爱我们的文字和文化。

我们每一个汉字的意义,比起abcd这样的字母,实在是太牛叉了啊。善哉善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