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祖国》诞生于1950年,由王莘创作,被誉为"第二国歌"。这首经典歌曲以明快的旋律、磅礴的气势,深情抒发了对新中国的热爱与赞美,其背后的创作故事与时代意义,至今仍触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一、创作背景:灵感迸发的"偶然"与"必然"
王莘(1918年10月26日-2007年10月15日),原名王莘耕,江苏无锡荡口镇人,著名作曲家。

他自幼喜爱音乐,1935年结识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音乐之路。1938年奔赴延安,考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音乐,参加了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首演。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担任“华北群众剧社”音乐队长、副社长,创作了《打击顽固分子》《选村长》《边区儿童团》等众多革命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王莘担任过天津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等职务。1950年,他路过天安门广场,回忆开国大典场景,创作了《歌唱祖国》,这首歌后来成为“第二国歌”。他还创作了《只因为立功喜报到了家》《青年之歌》等大量歌曲,以及歌剧《煤店新工人》《王杰赞歌》等作品。

王莘是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获“突出贡献老一辈音乐家”终身荣誉勋章。他为中国革命歌曲和歌剧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音乐界的骄傲。

1950年9月,作曲家王莘从天津到北京办事,返程途中看到天安门广场红旗飘扬,人群洋溢着新中国成立后的喜悦,灵感突然涌现。他在火车上连夜创作,次日凌晨便完成了词曲初稿。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一周年,百废待兴却充满希望,这首歌的诞生既是创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写照。
二、旋律魅力:从街头巷尾到国际舞台
歌曲采用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旋律朗朗上口。主歌部分如行进的步伐,充满坚定信念;副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则如号角般激昂,唱出了民族自豪感。

从学校操场到阅兵现场,从百姓合唱到奥运开幕式,它跨越时空,成为不同年龄层的共同记忆。1997年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重要场合,《歌唱祖国》均作为背景音乐响起,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

三、精神传承:歌声中的家国同心
歌词"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勾勒出祖国壮丽山河,"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凝聚着对故土的眷恋。

在抗震救灾、航天凯旋等重大事件中,这首歌常被自发唱响,成为团结民心、鼓舞士气的象征。如今,当00后用短视频翻唱、中学生在升旗仪式上齐唱,经典旋律始终在年轻一代中延续,印证着家国情怀的永恒共鸣。

从建国初期的热血豪情到新时代的奋进之声,《歌唱祖国》早已超越了一首歌曲的范畴,成为刻在中国人DNA里的文化符号。它用音符记录民族的成长,用歌声凝聚家国的力量,让每一个旋律都成为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