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熟悉的旋律响起,相信不少人都会跟着哼唱起来。这首《北京的金山上》传唱度极广,深受百姓喜爱,可你知道它背后的创作故事和深远意义吗?

《北京的金山上》改编自一首西藏古老的祝酒歌,原用于宗教仪式,全国解放后,扎西老艺人给它换上了歌颂毛主席和新中国的新词,表达藏族人民的热爱与赞美。1960年,马倬进藏担任西藏歌舞团团长,援藏独唱演员常留柱听到扎西演唱后,被深深吸引,学会歌曲后找马倬帮忙修改,想搬上舞台。马倬被歌曲打动,决定将其雕琢成精品。

创作过程极为艰辛,马倬虽不懂藏文,却努力将汉语歌词与藏语民歌的韵律、节奏、音调结合,加前奏、改音调,让常留柱先唱藏词,受到藏族人民欢迎后,又花费四年不断加工,才有了最初“在北京的金山上,升起了金太阳,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光,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我们农奴的心儿照亮,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这样的歌词。

1964年,北京举办少数民族业余文艺会演,雍西演唱此歌,周总理称赞并建议修改最后一句歌词,将“我们迈步走向社会主义幸福的天堂”改成“我们迈步走在社会主义幸福的大道上” ,一字之差,时代背景更清晰,宗教色彩消除,词曲更契合。1972年中央广播电台建议才旦卓玛演唱,并加第二段歌词“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毛泽东思想哺育我们成长,翻身农奴斗志昂扬,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西藏。颂歌献给毛主席,颂歌献给中国共产党”,至此,歌曲最终定型。

从音乐角度看,《北京的金山上》采用B羽五声调式,是单一部曲式。前奏用分解和弦渲染气氛,A部a、b乐句钢琴伴奏配合旋律,节奏欢快,和声以主调Ⅰ、Ⅳ、Ⅴ级和弦为主。c乐句连续八分音符推进高潮,钢琴伴奏为柱式和弦,和声运用K64 -Ⅴ -Ⅰ级等创作手法。d乐句旋律继续发展,伴奏为分解和弦,结尾用柱式和弦。中间过渡以柱式和弦铺垫,A’段是反复段,旋律重复A段,伴奏多以八度和柱式和弦为主。其曲调质朴,民族韵味强,旋律具鲜明舞蹈特点,将西藏人民对祖国领袖的崇高敬仰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传承发展中,常留柱首唱反响热烈,藏民一听就会唱。雍西成为第一个把歌曲从西藏唱到北京的人,获周总理称赞,让全国人民知晓。才旦卓玛演唱的版本最为经典,她独特的高原唱法,使歌曲成西藏经典,她也因此家喻户晓。韩红在1997年央视《半边天》栏目中演唱,采用藏汉藏语结合的方式,加入流行元素,赋予歌曲新生命力。此外,还有不同版本在各种节目中呈现,说唱版本加入现代说唱、电子乐等艺术形式,让经典焕发新活力。

不过,这首歌也经历过署名风波。韩红在节目中称是母亲雍西作品,引发争议,最终经多次交涉,1999年6月10日与韩红、麒麟童公司和音乐周报社达成调解协议。

《北京的金山上》见证了西藏的历史变迁,从农奴制到翻身解放,从黑暗走向光明。它是西藏人民对党和领袖的深情颂歌,是民族团结、国家繁荣的象征。在新时代,这首歌依然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它的旋律和精神,将永远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中,成为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