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业化,不等于去高科技化,战争不是简单的昨日重现

林风小木 2024-06-12 16:37:54

这些年,美国的制造业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不代表美国就此走向衰退。因为美国本身仍有很强的创造力,最前沿的科技仍诞生于美国。

因为去工业化本身这个概念就显得很模糊,美国确实是转移了不少低端的制造业出去,但在高端制造业领域还是很强,还有一些高端制造业掌握在美国的亲密盟友之间。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会给美国日常的商品带来涨价潮,但仅此而已,随着供应链向美国盟友阵营转移,通货膨胀现象就会缓解。

只要美国仍具备尖端的技术研发能力,美国的霸权就仍能维持。人们总是很容易总结过去的经验,但是具有对未来趋势的洞察能力的人却不多见。法国对一战经验的总结,得出了修建坚固防线的结论,二十年后却惨败于德国的闪电战。

而现在又到了一个战争变革的“闪电战”时刻,如果只是固守过去的经验,无疑会在未来遭遇惨重的代价。美国针对潜在对手的数量优势,制定了一套穿透性战法,又被称之为第三次抵消战略。

我们回顾一下前两次抵消战略的情况,第一次的抵消战略出现在50年代初期,目的是用大规模核报复,抵消苏联在常规武器方面的数量优势,防止苏联的钢铁洪流横扫西欧。因此,苏联用百万大军进攻西欧的梦想破灭了,再多的常规部队也挺不住核武器的打击。

第二次抵消战略,发生在70年代初期,经过越战的煎熬后,美国认为,哪怕是和优势兵力的敌人打局部战争也不值得,一个美国兵换10个越南兵依然吃亏。所以美国发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抵消战略。

成果就在20年后的海湾战争,美国以死亡一百多个士兵的代价,打败了萨达姆的百万大军,根本不会去和伊拉克士兵面对面的打,让伊拉克士兵还没看见敌人的时候,就已经被炸得东倒西歪,高速公路上的机械化部队碎了一地。

正在发生的第三次抵消战略,是以穿透性打击为核心。美国觉得拿炸弹去炸前线的小兵小喽啰都是浪费,应该直接炸指挥所、后勤中心等高价值目标,从而瘫痪敌军的行动。

俄乌战争就是穿透性打法的一次预演,美国参谋充分在这次检验了自己的理论。在这次战争中,美国给乌克兰的军援是相当少的,甚至都不如给阿富汗政府军大方。美国库存的M1A1明明有4000多辆,却只给了乌克兰31辆,显得非常小气。

其实是美国有意识的延长战争,让战争尽可能的长,美国才能充分找到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秘诀。但是在信息共享方面,美国却不遗余力,乌克兰经常能斩首俄军的指挥所、司令部,单靠自己的侦察是不可能的。

通过对指挥所、弹药库的打击,乌克兰成功的迟滞了俄军的进攻。俄罗斯陆军只能每日出动班排级的部队,进行打卡式进攻。如果再调动更大的部队,就需要集合更高级的指挥中心,这样就会成为海马斯的打击对象。

美国只动用了很少一部分的智能弹药,就成功阻止了欧洲最强大陆军的前进步伐,性价比是非常高的了。穿透性打击比海湾战争时期的美军更上了一层楼,越过前线的小士兵,直接打击敌军的首脑,从而让庞大的地面部队失去作用。

穿透性打法,就是让美国无需进行战争动员,扩大军工产能的情况下,瓦解敌军的攻势。在俄乌战场上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如果敌对一方不能对抗美国的穿透性打击,那么再庞大的军工产能,也无法转化为战场上的优势。

现在俄罗斯的军工已经全面动员,炮弹一年的产能达到了450万发,但是在俄乌战争上的进展依然非常困难,取胜更是遥遥无期,就是因为被穿透性战法给克制了。

盲目自信于过时的经验,而缺乏对未来战争技术的洞察力,就会输掉明天的战争。

2 阅读:13

林风小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