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章含之逝世后,外交部要求洪其女腾房,其女:这是刨我的根

有史杂谈 2025-04-14 15:37:28

吃饭穿衣、住房出行,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千百年来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从远古到现在,人们一直都在追求着更好的吃穿住行。吃,不只是填饱肚子,更关乎口味和健康;穿,不只是遮羞保暖,更追求时尚和舒适;住,不只是有个栖身之所,更想要温馨和安宁;行,不只是走路或骑马,更期待便捷和快速。这四大刚需,简简单单,却又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人无法忽视。

说说房子这事儿吧,它不光是给我们遮风挡雨的地方,住着住着,就跟家里人有了深厚的感情,满满的都是回忆。这些回忆啊,就像扎根在心底似的,怎么也忘不了,成了咱们心里头一份重要的牵挂。

房子的事儿特别关键,所以只要跟房子沾边儿的任何风吹草动,基本都能让大伙儿激动不已,哪怕你是出身大户人家、身份高贵,也照样躲不过这种反应。

2008年,中国很有名的外交人物章含之去世了,她以前住的那个“史家胡同51号院”的归属问题,突然就成了大家热议的焦点。外交部因为这事,还把她的女儿洪晃告到了法院。

洪晃从小就在那老宅子里长大,跟那儿感情深得很,真的很难割舍,她说这就像是要挖她的根一样。那这房子到底该归谁呢?咱们还是得先从头到尾好好捋一捋,看看它的来龙去脉。

【一、人物关系】

“史家胡同51号院”这个地方,原本是毛主席和周总理特意安排给章士钊住的。章士钊和毛主席,他们俩的交情可不浅,得有半个多世纪了。他们既是相互懂得、彼此珍视的知己,也是兴趣相同、互相钦佩的好朋友。

1919年的时候,章士钊通过杨昌济的介绍,和毛泽东见了个面。俩人聊了好大一会儿,章士钊就觉得这个年轻人真不简单,能力杠杠的,看得也远,心里还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

能让章士钊高看一眼,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这家伙学识渊博,贯通古今,不光是个大名鼎鼎的民主斗士,还把逻辑学带到了咱们中国。他写了《逻辑指要》、《柳文指要》这些在学术界特别有影响力的书,厉害得很。

1917年那会儿,章士钊认识了毛泽东。他先是被陈独秀请去,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当上了教授。没多久,他又被大家选为了国会众议员。第二年,他还做了护法军政府的秘书长。后来在上海开的南北和平会议上,他还被选为了南方的代表。

这么说吧,章士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可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1920年的时候,毛泽东忙着准备共产党的建立,还在湖南搞起了革命活动,并且帮助了一批有志气的年轻人去法国边打工边学习。这些事情都得花不少钱。

那时候,毛泽东手头紧得很,钱不够用,但革命的事儿又火烧眉毛不能等。没办法,他只好去找章士钊,想请他伸把手帮个忙。

章士钊一听这事,立马行动起来,他动用自己的名声和影响力,在各路名人中间张罗捐款。没过多久,就成功筹集了两万块钱,随后他亲手把钱交给了毛泽东。

毛泽东深深记住了那份在困难时刻给予帮助的恩情,但章士钊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像个文人一样不在乎。他觉得那只是做了一件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还多次告诉毛泽东,别太往心里去。

章含之是章士钊收养的闺女,她亲妈是谈雪卿,名字特别好听,人也长得美,而且她的人生经历和她的美貌一样,都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原本在永安公司卖康克令钢笔,因为长得实在太好看,气质也出众,大家都叫她“钢笔西施”。后来,军阀陈调元的儿子陈度听说了她,专门跑来见她,一眼就迷上了谈雪卿,然后开始使劲浑身解数追求她。没多久,他俩就住到了一起,还生了个女儿,不过当时还没结婚。

说起雪卿的出身,想正式嫁人挺难,而且她坚决不当小老婆。这样一来,事情就僵住了,场面尴尬得要命。陈调元没办法,只好请章士钊来帮忙解决。最后呢,雪卿把女儿交给了章士钊,自己狠下心,断了那段情,这事儿才算完了。

章士钊给那女孩取名叫“章含之”,待她像亲生的一样。1949年,章含之进入北京贝满中学学习。在一次舞会上,她碰见了燕京大学的学生洪君彦。两人聊着聊着,发现兴趣爱好特别合得来,于是就开始谈恋爱。经过八年的爱情长跑,他们最终结为夫妻,并生下了女儿洪晃。

提到洪晃,想必不少人还记得她那充满乐趣的语言特点,印象深刻。

史家胡同51号院,那是三代人共同生活的老地方。虽然现在科技让日子越过越好,但洪晃还是会在夏天回到那儿,住上好几个月。在满院子的绿色里,她慢慢回味过去的那些日子。

史家胡同51号院为啥会分给章士钊住呢?这背后有啥原因?

【二、房子来龙去脉】

新中国成立那会儿,章士钊决定呆在北平。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他就接受了老朋友朱友钤的邀请,住进了朱家在东四八条胡同54号的院子里。

章士钊和朱友钤交情很深,早在1901年,他就去朱友钤开的私塾教书了。这么多年下来,两人性格脾气都摸得一清二楚。两家也经常来往,住得近,方便一起聊聊学问啥的。所以章士钊也没怎么多想,就答应了。

章士钊和他的第二任老婆奚翠贞,还有他们的女儿章含之、儿子章可,一块儿搬进了老朋友的院子里。朱友钤家里人也多,大家一起住在东四八条胡同54号院里,那真是挤得满满当当的,一抬头一转身,到处都是人。

对普通人来说,一开始的那股客气劲儿过了之后,往往就会冒出些零零碎碎的矛盾和不合来。

但朱友钤和章士钊两家关系特别铁,孩子们整天混在一起玩,夫人们也找到了聊天的好伙伴。章士钊对住的地方不挑剔,他觉得只要有地方能让他看看书、写写字,就足够了。

这一晃就是好些年过去了,转眼到了1959年,周总理亲自来家里看望......

周总理到了东四八条54号院,瞧见章士钊和朱友钤两家挤一块儿,心里头真不是个滋味。他拉着章士钊的手,真心实意地说了声对不起。章士钊却挺豁达,说不碍事,这让周总理觉得自己更对不住他了。

跟毛主席说完再见,我立马就去请示了他关于章士钊的事情。毛主席还记得章士钊以前那种毫不利己的精神,他为共产党的成立可是立下了大功。所以,毛主席特别交代,让国务院的管理部门给章士钊重新找个四合院住。

管理局的职员整理了一大堆新四合院的信息,专门拿去给章士钊一家看看,想听听他们的想法。奚夫人仔细考量了好久,最后决定挑史家胡同51号那个院子。

原因是:我在城东住了快十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我都特别熟,不光是附近的邻居,就连街边的店铺和菜摊我都了如指掌。所以,如果我搬家,还是打算继续住在城东,这样就不用再去适应新环境了。

没想到章士钊对史家胡同51号院并不感冒,他瞅了一眼院子的设计图,就连忙摆手说:这院子太大了,咱们家里人少,住这么大的地方实在是太奢侈了。

之后,大家轮番劝说,章士钊感觉再推辞就有点过分了,于是很高兴地答应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提议。

章士钊家经过一番整修后,搬进了新家。周总理又一次亲自登门看望他们。尽管住进了新院子,但章士钊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好在周总理好言好语地劝慰了一番,章士钊这才踏实下来,不再那么担心。于是,他们一家在史家胡同51号正式开始了新生活。

章士钊现在在新院子里有了一间又亮又大的书房,比之前在朱友钤家住着可舒服多了,环境安静得很,特别适合琢磨事儿。毛主席听说章士钊以前住的地方挺挤,但他从来都没抱怨过,心里就更惦记他了,总是关心章士钊的日常开销够不够花。

从1963年开始,毛主席为了还早些年给章士钊的帮助,决定每年送他2000元,打算十年内把这两万块钱还清。毛主席说到做到,没过多久,章士钊就收到了第一笔2000元。他拿着这笔钱,心里挺不是滋味,既觉得不好意思,又琢磨着怎么把钱退回去。

章含之是我女儿,她正好是毛主席的英文教师。我就让她跟主席说,当年给的钱都是东拼西凑来的,我自己手头并没那么多钱。

毛主席心里明白章士钊的不安,他说,对共产党的帮助哪是钱能算得清的。考虑到章士钊一辈子没啥积蓄,又爱帮人,就用自己的稿费给他点生活费补贴。

章士钊了解到,这笔钱其实是毛主席从自己稿费里挤出来的,他心里踏实了,就爽快收下了这份心意。之后,他们俩经常一起聊学问,互相借书看,友谊就这么一天天深厚起来。

【三、纠纷】

1973年7月1号,章士钊老先生离开了我们,毛主席心里特别难过,他送了个花圈,来表示自己对章老深深的怀念和尊敬。

章含之和乔冠华结婚后,就住进了史家胡同51号院。在那十年的日子里,他们俩一直相濡以沫,而这院子就像个默默的旁观者,静静记录着他们的情感历程。

到了2008年那会儿,章含之因为肺部的并发症突然走了。随后,史家胡同51号院的产权问题也跟着闹大了。

外交部提出收回“史家胡同51号院”的要求,那是合情合理的。

首先,早在1984年,这地方就被东城区认定为要保护的文物,它是清末民初时候建筑的典型代表。再说,虽然那时候这院子是给章士钊一家住的,但一直没办下房产证,所以啊,应该把它当作名人住过的地方好好保护起来。

洪晃心里明白,外交部让咱们搬家这事儿,挺合乎情理的。但说实话,感情上我这一下子还真转不过来弯儿。这房子啊,咱们祖孙三代在这儿住了好几十年,每一寸地砖、每一堵院墙,都承载着数不清的记忆和故事,哪能那么容易割舍呢。

乔冠华卸任外交部部长职位后,外交部那院子就没人管维修和供暖了。两边谈了好多次,但就是没商量出个对策来。

2009年12月份,外交部把洪晃给告了。后来经过法院帮忙调解,洪晃就把史家胡同51号的那个院子给还回去了。外交部呢,也按照专业评估公司的意见,给了洪晃80万的维修费用。这样一来,这事儿就算是解决了。

洪晃对这事儿挺乐意接受的,说实话,追究起来,那时候把房子给爷爷章士钊住的时候,房产证这东西还没影儿呢,所以说起来,那房子还真不能算作自家的。

这么说吧,房子还是归国家管,然后国家把它交给了外交部,外交部接手管理这房子,也挺合情合理的。

不过,自家也一直交着房租呢。乔冠华离职后,外交部那边就没管过修房子和通暖气这些事儿。咱们现在找他们要维修费,那也是应当应分的。

史家胡同51号院的所有权风波总算平息后,洪晃在受访时开起了玩笑,说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特别待遇”圈子的人了。她说,自己对过去那点特权没啥好留恋的,现在应该琢磨的是,咋样给社会做点贡献。

总的来说,洪晃说话和表达看法的方式相当有特色,直白又爽快。

人嘛,说到底还是个理性和情感老爱冲突的复杂家伙,就像常说的那句“我明白那些道理,但心里就是过不去”。当初外交部让洪晃搬离房子时,她真的是吃了一惊。

好多年的回忆一下子全冒出来了,我终于忍不住说了出来:这是要挖我的老底啊......

1 阅读: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