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借钱的人,总是不愿意还钱,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慕儿说时尚穿搭 2025-01-06 15:02:47

“钱来也快,走也快”,借钱的人往往认为钱来得很快,因此对于债务人的还款也不那么在意,反而认为时间拖得越长,对方越会主动来还。

但是作为债务人却往往在借款时就已经将钱视作了自己的,因而才会对债务人产生“我钱怎么还”的想法。

那么借钱的人又是什么心理?

为何不愿意再多还一点,甚至不愿意还款呢?

于是便有人总结道,这也是他们为此时的自己挖下的“坑”,不能够善始善终的坏习惯。

实际上在借钱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情感的纠葛,这种情感关系往往会产生许多曲折动人的故事。

未签协议,口头承诺容易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我国法学通则中指出,借钱时债务人和债权人应起草一份书面协议,该协议应当具有法律效力,并具有可操作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亲戚之间的借款仅仅只是在聊天中提及,口头一说也就成为了双方的约定。

这种行为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旦发生纠纷,口头协议具有无法确认的特征,这就导致债务关系出现了巨大的困难。

有些人在借钱时只是口头上答应会在什么时候还款,但是如果没有清楚具体的时间,那么借款人就会一直拖延,不主动还款。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因为欠钱的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追讨这个账,所以债务人会一直拖延。

于是最终债务双方还需回到最初协议中,一一进行解释说明,甚至还需法院进行调解。

这就使得所有人的时间、金钱、精力都受到了损失,因此才有了“借钱做好书面协议,将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损失进行有效估计”的说法。

我们今天所探讨“借钱”的问题,实际上在数年前就已经有了。

一些名人的传记中,就涉及到这一方面。

曾国藩在致其好友刘江潭信中提及:“借我两千元,当年四月归辽阳后定要奉还”。

那么这其中肯定经历过一些波折。

其实在曾国藩做出这项宣布之前,他也曾表明过他没有或者说是拿不出来这么多现金,当时也只有一千元,但还是将这笔钱借给了刘江潭,却没有写任何的借款协议,也没有记录下来,而是将这些当成账面上的往来,只是在一年后,曾国藩希望刘江潭能够交付自己这笔钱,却被刘江潭推脱称:“自己手头没有那么多的钱”.

于是在面对亲属关系上的经济往来,深究其根本,无非就是双方对于这笔款项的态度完全不同。

刘江潭和曾国藩几乎不会因为这一千元产生经济上的困难,但是二者的态度完全不同。

刘江潭希望能够要回这笔钱,但是曾国藩却不愿意追讨,并且认为如果再追讨下去,将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亲戚关系,这种亲属之间相互借款的钱往往会引起较大的经济纠纷,所以建议他日如果再次借款,一定要写好协议,这样既不会引起别人的误解,也不会影响双方之间的亲戚关系。

拖延还款,情感受损。

曾国藩认为:“借一千元的时候,也不能给别人旗开得胜的印象”。

这句话意思就是如果别人认为你有能力偿还这笔债务,那么他也会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将这笔钱要回来的话,那么自己也是能够有能力偿还的”.

所以在他看来,这种思想观念是错误的。

毕竟有的时候事情是不一定能够按照既定的程序办从而推动发展的,所以他认为还是应该量入为出比较好。

但有一些人明明缺少资金,却执意去做一件事情,于是便向身边的人借钱,有的人为了帮助他人,也为了不给自己带来太多麻烦见面上难看,于是便向对方借款。

但这就无形中成为了另一方的问题,有一些人为了不影响他人,便会选择将这笔钱按时交付给对方,但还有一些人却不然,他们认为:“我已经帮助你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你为何还要我这么多?”

于是他失去的是金钱,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对方所欠也并未按时交付,反而对其认为是微不足道的态度,对其产生了误解和困扰。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双方都是“熟人”之间,在于他人之间,我们所称之为陌生人,只是一种防人之心,但是对待熟人的话,我们总是认为熟人之间不会害自己,因而对熟人更容易放松警惕性,所以这些熟人反而容易成为我们最大的敌友。

承认内心肮脏又如何?

只要以后不做这样的事,这无伤大雅,可是永远都会有“以后”吗?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警惕性,做到“不入虎口焉得虎子”,所以在借款时最好还是做一个书面上的协议,将一些情况写下来,对未来也有一定保障作用。

对于总是借钱的人来说,需要思考一下为什么别人才会向你提出这些要求,以及他们出手相帮时是否会有苦衷?

损失规避效应,不愿还款。

损失规避效应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效应,那么它又是什么意思呢?

损失规避效应又名“损失厌恶效应”,主要指人的行为主要由两方面驱动,一个是快乐,一个是厌恶。

幸灾乐祸和落井下石就是指这种行为的极端表现。

落井下石的人更多关注于把别人踩下去或者打击别人的行为,而幸灾乐祸人士更倾向于看到别人出丑或受到伤害后的快乐。

这种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尤为普遍,我们常常易于接受我们所熟悉之人带来的财物损失,而更难以接受陌生人对我们的损失。

例如我们愿意把熟悉的人介绍给身边的人,并从中获得利益,但很难主动向陌生人推荐别人,同样,我们能容忍给熟人造成损失,而不愿意让陌生人获利。

以王小二为例,他向李明借了一万块钱,如果李明只是将这笔钱存入银行,他只能等到利息或者本金赊账,而不会给王小二带来任何利益,他并不能理解王小二的难处,对此李明也不会表示任何原谅或理解;

反之,如果王小二向李明借的钱是五十万元,无论李明家有多少资产,他都会大惊失色,并可能会与王小二翻脸,因为这些五十万元对他的影响更为深远和现实。

同样,如果一个月后王小二将一万元归还,李明很可能会“感恩戴德”地称赞他是个守信用的人,王小二也会在亲友或社会圈子中获得积极评价。

如果将这一过程形象化,我们可以想象这就像一个单位实施绩效考核一样。

那么李明又为什么不主动还款呢?

主要与其“常常无法区分自己的资本与他人的资本”有关。

李明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他人的财物可能比较“随意”,甚至对于自己并不珍惜,所以不知价值,不愿还,也不会珍惜。

0 阅读:0

慕儿说时尚穿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