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的“气球危机”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是因为这件事情引发的中美外交动荡到现在仍未结束,被取消的布林肯访华仍然没有声音,中美外交也没有任何转好的迹象。在美国不断挑衅和威胁下,中美关系仍然有很强的螺旋下降趋势。
美媒《华尔街日报》在本月7日就刊文警告称,中美外交关系已经进一步陷入“敌意漩涡”,布林肯的行程原可为政府间的高级别对话制订可行的框架,但是“气球危机”后中美已经进入相互指控的漩涡中难以脱身。
文中还指出,中美分歧之广,展示了当前控制紧张局势的难度。一方面拜登政府还在延续特朗普时期的贸易关税制度,加强对半导体出口的管制;另一方面中国也开始积极反制美国,切断了中美沟通渠道,包括军方之间的交流。这导致两国在紧张局势中缺乏控制手段,进而让关系在“敌意漩涡”中渐行渐远。
美国丹佛大学中国外交政策专家赵穗生甚至认为,中美当前的状态已经开始接近冷战,因为“对方所做的一切都视为消极和恶意”。
在这一系列信息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有效观点:中美关系的恶化正在加速,稳定关系的希望正在快速消退。
但在这种局面下,外媒对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比较含糊其辞。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造成中美关系进入危险“敌意漩涡”的原因被解释成双方的共同责任,赵穗生的评论中,也认为中国的反应是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其实从这些明显有政治立场导向的报道中,我们就能大概感受到中美矛盾为什么如此不可调节。
在西方眼中,美国在中美问题中表现出来的侵略性被忽视了,事情变成了中美之间的相互行为,外交的“失火”成了中美“互呛”的结果。这类舆论并不认为中国是在为自己受损的合法利益而采取行动,却认为中国是在尝试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争权夺势。
所以,在当前的中美外交争端中,这些西方社会的“理性声音”认为,中国是中美关系中需要退步妥协的一方,只有中美达成所谓的“妥协”,双方关系才会回归稳定,即便这种妥协是基于美国违法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
这是美国多年来给社会舆论灌输的政治导向,目的是借助中国的体量和实力,让社会认为中国不是中美竞争中的一个弱势方,而是主动与美国争斗的“挑战者”,以此掩饰美国为了维护霸权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违法压迫。
事实和西方媒体的宣传恰恰相反,中美问题沦落至今,根本就不是双方之间的敌意或对抗问题。中国不会对某个国家凭空产生敌意,一切问题的根源只是美国的霸权性扩张。解决中美关系“敌意漩涡”的根本办法也很简单,就是美国停止侵害中国的不法行为,主动恢复正常交往关系。
在这一方面,中国的态度一直都是积极的;而且在中美关系中,中国的底线也是清晰的。只要美国能正视局势,弥补错误,中美关系完全没有必要继续走低。
中国底线清晰,中美关系并未走到绝路在7日的一场记者问答会中,新任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就对当前的中美关系做了非常透彻精辟的解答,并且指明了中国底线。在答记者问中,秦刚将中美两国比作奥运会田径场上的两名赛跑运动员。他说,美国“不是想着如何跑出自己的最好成绩,而总是要去绊倒对方,甚至想让对方参加残奥会,这不是公平竞争,而是恶意对抗,犯规了!”
秦部长的这一说法生动呈现了当前中国外交官在和美国打交道时的真实感受。在美国的舆论战和认知战面前,中国和美国并没有在一条赛道上公平竞争,而是在美国的遏制下被动回应。中国外交官们并不是在同美国竞争,而是为了维护合法利益,以外交手段保家卫国。
此外秦刚部长还提到了美国对中国恶意构陷。他从中美的无人飞艇事件说起,结构性地对外解释了美国的舆论战根源。他提出了“从偶然中可以看到必然”的概念,飞艇迷航这样一个偶然事件被美国“借题发挥”,制造成一场本可以避免的外交危机,实则是美国的别有用心。美国将这类事件作为对中国的“话语陷阱”,形成对中国的恶意构陷。
而这一构陷的根源,是美国的不断衰落。近几年里,美国接连遭遇了疫情爆发、经济下行、通胀走高等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而美国政府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把自身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除了美国政治经济制度以外的一系列内外因素,不仅指责选民自身有责任,甩锅给美国政坛新世代参政能力不足,还制造宣扬“中国威胁论”,不断把内部矛盾向外转移。
在这种形势下,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去迎合美国,成为美国的矛盾转移对象,中国自然是做不到的。所以在中美现在的外交矛盾中,中国不可能首先让步。
在记者会的最后,秦部长还依据中国宪法,划出了中国的红线,指出“台湾问题处理不好,中美关系地动山摇”。
秦部长的一系列发言既是对美国的警告,也对外界透露出一个信息:中美关系完全没有必要走到绝路,中国仍然在为中美关系创造可行的机会,只要美国认识到错误,改变对华政策,中美关系自然可以回到正轨。
只不过从如今美国国内的癫狂状态来看,这一机会恐怕非常渺茫。
北溪爆炸对欧洲是一件好事?讲完中美之间的问题,我们来拓展最近欧洲出现的新闻。
最近欧洲各国的立场出现了一定的困扰,困扰来源是上个月美国著名记者赫什曝光的美国破坏北溪管道事件。赫什的报道以极其详细的内容指出,美国在爆炸前几个月就已经安放好了炸弹,在九月份由挪威协助下引爆了管道。
这让欧洲各国的立场开始变得尴尬。因为去年他们含糊其辞糊弄过去了事件的影响,并从美国和挪威手中进口了大量的高价天然气,如果这一事件真的是美国所为,欧洲多国政府都难逃民众的问责。
就在近日,这一尴尬气氛的破局者出现了,只不过他并没有把局势向好的方向推。
波兰总统杜达当地时间8日在接受美国媒体CNN采访时声称,“北溪”天然气管道遭到破坏是一件好事,他称这起事件将欧洲大陆从俄罗斯的“统治”计划中解放出来,结束了欧洲国家对俄天然气的依赖。
在被问及最近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宣称是“亲乌团体”制造爆炸案的消息时,杜达表示他无法印证消息,但是无论如何,“北溪”管道的爆炸,都是一件“对欧洲有利”的事情。
在当前一切证据都指向美国的情况下,杜达的话无异于直接在说“美国为欧洲做了件好事”。这种政治上的愚蠢简直让人怀疑此人是不是来自俄罗斯的间谍。
不过玩笑归玩笑,杜达还真的有说这些话的立场。作为北溪管道修建前俄罗斯向欧洲能源路线的必经之道,波兰一直是管道的主要反对者。德国等西欧国家也是受不了波兰对过境能源管道的多年盘剥,才选择与俄罗斯协议修建北溪管道。
杜达政府甚至在爆炸案发生前一个月的2022年8月,还在游说拆除北溪管道。即便在欧洲已经和俄罗斯脱钩的今天,杜达还对俄罗斯心存怨念,也是正常的。
但是他在发表这类言论之前应该想想,为什么北溪爆炸案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和挪威都不敢说这是一件“好事”,而且还要制造“亲乌团体”的舆论风波去掩饰。
因为这是一件非常明显的恐怖主义袭击事件,不管其造成的影响有多么有利,这都是对人类道德底线的挑战,由政府官方出面来说这是一件“好事”,不管是否承认这件事是美国做的,都是在支持恐怖主义,这是任何现代国家都无法接受的,哪怕是美国。
不过这也不是波兰第一次犯蠢了,北溪爆炸之初,就有波兰前外长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谢谢你,美国”。在去年年底,也有波兰政府的相关人士对外界曝光波兰曾经想让乌克兰西部公投加入波兰。总之在俄乌问题上,波兰总能整出一些挑战人类底线的活来。
但这次,波兰玩的有点大了,杜达的发言不但让美国需要寻找借口重新解释自己和北溪爆炸案的关系,还让波兰挂上了“支持恐怖主义”的嫌疑,在质疑声浪到来前,杜达或许还要多考虑考虑怎么解释自己支持恐怖主义的问题。
中国的和平方案也许有三个目标节目的最后,我们来谈谈俄乌冲突中的中国和平方案问题。
距离上个月24号,中国提出《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立场》文件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在外界充分接受并了解文件内容后,对中国和平方案的解读和理解也开始出现,我们就来看一篇外媒对中国和平方案的报道,以综合的视角来看看俄乌冲突如何解决。
《日经亚洲》近期的一篇报道就认为,中国在俄乌冲突一周年之际提出的方案并不是突然的,而是可以追溯到一家中国智库在两个月前发布的一份报告。
该媒体提到这家智库名为“军事科学院”,并称该智库会定期为中国高层提供分析报告。一名“接近中国政府”的消息人士对该媒体透露,这一智库在去年12月完成了对俄乌冲突的模拟,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模拟结果显示,这场战争将在 2023 年夏季左右结束,俄罗斯将占据上风。
巧合的是,美国去年 12 月通过的 450 亿美元一揽子援助计划也将于今年夏天到期。该媒体因而认为这两件事中存在联系。并推测在听取了这份报告后,中国才在冲突一周年之际起草了和平建议,并希望实现三大目标。
其一是恢复与欧洲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停火诉求,来改善和欧洲之间的联系。
其二是保持和乌克兰的友好关系,并在战后获得支援乌克兰重建的机会。
其三是让中国在实现停火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提升中国的国家威望。
《日经新闻》的分析代表了一些境外分析者对中国行动的猜想,但是给出的理由仍然相当牵强。
其根本原因可能是,很多国家都不相信一个国家会基于和平而非利益去介入一场国际冲突,所以他们的思考立场就是“中国一定会在和谈中谋取某种有利于中国的条件”,再把他们认为合理的条件代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这种分析。
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中国在俄乌冲突中并没有什么可图利益,在战争前,中国和两国都是友好关系,战争反倒让中国利益受损了,即便现在结束战争,中国受损的利益也不会恢复。
中国愿意发表自己的和平宣言,更多可能还是在持续的冲突中看不下去了。俄乌冲突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一员,不希望再看到全球因为俄乌冲突而受到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战争能够结束,全球供应链和贸易体系才能正常恢复,中国的发展也会更加稳定。不过这也只是停战给中国带来的侧面好处,中国在这个过程中是没有任何直接利益的。
而这一新闻带给我们的则更多是一种警示:当和平也必须带有直接利益的时候,实现和平本身就会变得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