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五脏一一对应: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这种对应关系是基于对人体生理功能和自然界规律的深刻观察与总结。
肺主气司呼吸,其气清肃下降,如同金的清肃收敛特性;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就像木的生长条达之性;肾主藏精,主水液代谢,其性滋润下行,类似水的特性;心主血脉,心阳温煦,如同火的温热之性;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承载着营养物质的化生和输送,恰似土的生化受纳之功。
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会乘虚而入。这一理论不仅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工具,也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独特的思路和方法,更为我们理解 “心病治肾、肾病治脾、肝病治肺”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肾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被形象地称为“心肾相交”或“水火相济”。心在五行中属火,位居于上焦,其性温热,主血脉、藏神,具有温煦、推动气血运行和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作用;肾在五行中属水,位居于下焦,其性滋润、下行,主藏精、主水,具有封藏人体精气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于肾,以温煦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升于心,以滋养心阴,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亢。正如《黄帝内经》所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心肾之间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维持着人体阴阳的平衡和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
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各种病症。当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就会导致心火相对偏亢,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等症状,此为心肾不交之证。正如《傅青主男科》中所言:“心惊不安,夜卧不睡。心烦不得眠。此心病而实肾病也,宜心肾兼治。” 这就明确指出了,有些看似心脏的病症,实则根源在于肾脏,治疗时需要从心肾两方面入手。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与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分别被称为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的输布,为人体提供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故 素问灵兰秘典论 说 “脾胃者, 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
肾藏精,主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内寓阴阳,为脏腑阴阳之本。 素问六节藏象论 说 : “肾者主蛰, 封藏之本, 精之处也。” 肾中所藏之精,既包括先天之精,又依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滋养,才能充盈和成熟,从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脾与肾在生理上相互资助,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蒸化,才能正常发挥;而肾中精气的充盛,又离不开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正如中医所言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持人体的健康。
在病理状态下,脾肾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当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时,可导致脾阳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四肢不温等症状;反之,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不能充养肾精,也可导致肾精亏虚,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问题。
临床上,当出现夜尿多、尿频、腰膝酸软无力等肾虚症状,而单纯补肾效果不佳时,就可以考虑从脾入手。通过增强脾胃运化气血的力量,使水谷精微充分化生,进而滋养先天肾精,达到治疗肾虚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肝与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生理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和五行相克关系上。肝在五行中属木,其性主升发,具有条达舒畅、生长升发的特性,能调畅全身气机,促进气血运行。肺在五行中属金,其性主肃降,具有清肃、收敛的特性,主气司呼吸,能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肝与肺的气机升降相互协调,共同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素灵微蕴・卷四》中说:“阴阳之升降必由左右,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右为肺金,左为肝木。” 肝气从左升发,肺气由右肃降,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使人体气机通畅,气血调和。就像自然界中的树木,其生长向上,象征着肝气的升发;而金属质地沉重,有向下沉降的趋势,如同肺气的肃降。肝升肺降的协调平衡,对全身气机的通畅、气血的调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称之为 “龙虎回环”。
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时,可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症。常见症状如情绪抑郁、易怒、胁肋胀痛、头晕目眩等。在某些情况下,当采用疏肝理气、清肝泻火等常规治疗方法效果不佳时,从肺论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是因为肺金对肝木有克制作用,当肺气正常肃降时,可制约肝木的过度升发,防止肝火上炎。若肺气虚弱,不能正常发挥其对肝木的克制作用,或因外邪侵袭肺脏,导致肺气失于宣降,都可能使肝木失去制约,从而出现肝气郁结、肝火上炎等病症。此时,通过调理肺气,恢复肺的正常功能,可间接起到调理肝脏的作用。

人体的五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当身体出现不适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症状和单一脏腑的治疗,而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脏腑之间的关系,找到疾病的根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