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结束后,刘邦处决昔日的恩人丁公,为何会被后世称赞?

人文之光 2024-05-29 15:55:19

杀死自己的恩人,在伦理道德上会被视为恩将仇报。但是在秦汉历史上,刘邦处决了自己昔日的恩人丁公,却得到了后世的称赞,这其中原因何在?

其实这个话题很有意思。

1、西汉社会道德观

记得以前读过一篇关于电视剧《楚汉传奇》的文章,作者应该是一个喜欢写散文但没什么历史底蕴的女生,这个作者这样描述季桃和韩信的情感纠葛提到:季桃等了韩信十年,韩信也没回来。等到韩信回到家乡的时候,季桃已经嫁给了别人。又过了十年,季桃见证了韩信被汉廷诛杀。

其实原文的修辞很唯美,作为文学来看是没问题的,但是从历史来看却存在谬误:那就是算上秦末战乱和楚汉相争,满打满算才七年时间。而楚汉相争后期,韩信就已经被册封为齐王。并且,刘邦从楚汉相争结束,到韩信被杀,前后也不到十年。

换句话说,很多人觉得秦末战争和楚汉相争是很漫长的一段时间,但实际上,这一切加在一起才七年,算上秦始皇治理六国故地的十三年,从战国后期到西汉确立统治,一共才二十年时间。所以几乎所有的西汉初年的中年百姓,都会有深刻的战国印象。

所以战国-西汉时期,华夏先民的道德观还是较为稳定的,这一点和后世的五代十国很不一样(五代十国因为战乱,人和禽兽其实已经有趋同倾向了)。

所以,刘邦诛杀恩人,其实也涉及到一个道德观的问题。

2、丁公和刘邦的恩怨

关于丁公和刘邦的恩怨,还得从楚汉相争时期说起。楚汉相争时期,刘邦曾在彭城之战被项羽大军击败,刘邦仓皇逃亡,家眷也被项羽的部下捉住。甚至刘邦本人也被项羽部下的将领丁公追击。刘邦眼看自己要被丁公给活捉了,于是对丁公喊:咱俩都是豪杰,咋能自相残杀?不如你放我一条生路,将来必有重谢。

丁公估计在项羽那边也不得志,所以觉得不如给刘邦一个人情,于是选择停止追击刘邦,放刘邦一马。

楚汉相争从爆发到收尾一共四年时间。随着刘邦做了皇帝以后,丁公也随即找到刘邦提到自己当初放过刘邦的事情,并希望刘邦能封自己做诸侯。不过咋说,自己也是刘邦的救命恩人。

而刘邦却命人诛杀了丁公:理由就是,你自己身为项羽的臣子,居然选择一己之私放过项羽的死对头刘邦,还间接导致自己的君上丧生,这种毫无忠义概念的人就属于道德败坏之徒,所以,刘邦不能容留丁公,更得处决丁公以儆效尤,就这样丁公遭到了诛杀。

3、道德的维系

其实刘邦诛杀丁公,从小处看确实是恩将仇报,但是从大处看却是属于稳定华夏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毕竟,如果刘邦不诛杀丁公甚至赏赐丁公,就等于承认了卖主求荣也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就等于树立了不正当的榜样,到时候刘邦或者刘邦后代的臣下一旦认为出卖自己的君主能得到荣华富贵,也会毫不犹豫以丁公为楷模。并且这种思想对现实的影响还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比如后世的五代十国就是例子:由于忠义的思想没了,所以五代十国的历史,就是军头杀来杀去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里,君主朝不保夕,老百姓的生命更是如同草芥。

其实后世历史上,像刘邦这样维系伦理道德而诛杀弑主投诚者的例子很多。其实不光古代中国有这样的例子,外国也有。

比如古代以色列历史上,扫罗王朝的扫罗王被属下杀死以后,扫罗的对手大卫也诛杀了弑杀扫罗的人。理由就是:不管怎么说,扫罗也是君王,不能让自己手下的人杀死,而自己也不能助长他人弑君。

0 阅读:31